如皋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呼

发布时间:2025-11-02 21:25:43 来源:原创内容

每次打车去如皋大学城那边,一说“师傅,去炮楼那边”,司机师傅基本都心领神会,都不用多解释。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流传很广,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地标。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心里也咯噔一下,这名字听着可真有点怪,甚至有点不太好听。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只在那个小圈子里才懂的故事。

那么,“炮楼”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问过几个在那住了好几年的学长,他们说法都不太一样。有人说是因为最早那边有几栋孤零零的居民楼,又高又方,窗户小小的,外形看着特别像战争片里的那种防御建筑。也有人说,是因为以前学生们晚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宿舍锁门,就只能去那片找个地方“开炮”——熬夜打游戏或者突击复习,是形容那种临阵磨枪的紧张状态。具体哪个版本是真的,谁也说不清,反正叫着叫着,就这么传开了。

一个称呼,一片天地

“炮楼”所指的那片区域,其实不是什么高档社区,就是大学城旁边最普通、最热闹的“学生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小馆子、奶茶店、复印社、小超市和价格实惠的小旅馆。空气里永远飘着炸串、麻辣烫和烤红薯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味,说不上多好闻,但莫名地让人感到踏实和亲切。

这里是许多如皋学子迈出校园后的第一个“社会”。第一次和室友础础制下馆子,第一次为小组讨论找个奶茶店蹭座一晚上,第一次在校外租个小房间准备考研,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这里。那条永远湿漉漉的、人来人往的小街,承载了太多青春的汗水和记忆。所以,“炮楼”这个词听起来虽然有点糙,但对学生们来说,它指向的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不单单是“炮楼”本身,它周边的一些地方也慢慢有了类似的“花名”。比如,有人把后面那片新建的、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公寓区叫成“新炮楼”,或者把巷子深处那些更便宜、更老旧的出租房戏称为“碉堡”。这些称呼就像一种独特的密码,只在学生群体内部流通。你要是跟本地出租车司机说去“碉堡”,他八成会愣住,但你要是跟同学这么说,对方立刻就能明白你说的具体是哪个角落。

这些民间自发产生的名字,非常生动。它们不像官方路名那样规整、严肃,却精准地抓住了地方的特点,甚至还带着一点学生式的自嘲和幽默。大家用这种方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给自己日常活动的小圈子做着标记,仿佛起个“外号”,这个地方就跟自己更亲近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学校和家长,可能不太喜欢“炮楼”这类称呼。他们会觉得这些名字不雅,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联想。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地方的称呼,确实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对它的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充满草根生命力的词汇,恰恰是校园文化最真实的一部分,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共同经历。

现在每次路过那片区域,看着那些熟悉的招牌和匆匆的学生身影,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想起“炮楼”这个称呼。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很多年后,当曾经的学子们各奔东西,偶尔在聊天中提起“当年在炮楼那边……”,那段热气腾腾的青春岁月,仿佛一下子就又被拉回到了眼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