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同城约初中生500元,普兰本地学生约见500元
最近在本地论坛上总看到类似“普兰同城约初中生500元”的帖子,刚开始还以为是家教或者补习的广告,后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昨天在菜市场碰到邻居李阿姨,她拉着我直叹气:“我家那小子才上初二,昨天居然问我能不能给他五百块,说要和网友去看演唱会。我问是谁组织的,他支支吾吾说是在什么普兰本地学生约见群里看到的。”
藏在屏幕背后的陷阱
这种打着“普兰同城约初中生500元”旗号的信息,仔细想想真的很可疑。五百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正好卡在能让孩子们心动,又不会引起太大警惕的金额上。我侄子跟我说,他们同学间最近确实在传这些,有的说是兼职,有的说是聚会,但具体做什么都很含糊。
其实想想我们小时候,要是有人平白无故给你五百块,爸妈肯定第一个跳起来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现在孩子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手指划两下就能接触到各种信息,反而容易失去判断力。
我同事王姐的女儿就差点上当,那孩子成绩挺好,就是性格内向。她在群里看到“普兰本地学生约见500元”的消息,说是只要参加个读书分享会就能拿钱。幸好王姐偶然看到聊天记录,多问了几句,发现对方连具体地址都不肯说清楚。
为什么孩子们容易相信
现在的中学生压力确实大,零花钱又有限。突然有人告诉你,轻轻松松就能赚到五百块,换做是当年的我们,说不定也会心动。而且这些信息专门打着“同城”、“本地”的幌子,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
我后来特意问了当警察的老同学,他说最近确实接到过类似咨询。这些帖子往往用“普兰同城约初中生500元”这种模糊表述,真追究起来,对方可能会说是正常社交活动,但实际上背后的意图很难说。
记得有个周六下午,我在咖啡店写东西,隔壁桌坐着几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其中一个女孩一直在看手机,嘴里念叨着:“他说就在附近商场见面,完事马上给钱...”另外几个孩子还在那起哄,说什么“赚到了”。我当时真想过去提醒两句,但又怕孩子们觉得我多管闲事。
现在想想,这种“普兰本地学生约见500元”的套路,就像钓鱼时放的鱼饵,专门盯着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觉得五百块很多,却不知道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其实要识破这些很简单,就是记住老话“便宜莫贪”。正经的兼职或者活动,都会大大方方说清楚时间地点内容,不会这么神神秘秘的。而且真正靠谱的机会,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给初中生开这么高的报酬?
前几天又在小区碰到李阿姨,她说现在每天都要抽时间和孩子聊聊网上的事,不是审问,就是像朋友一样分享见闻。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与其禁止孩子上网,不如教他们怎么分辨真假。毕竟我们没法永远跟着孩子,但可以帮他们练就火眼金睛。
说到底,那些打着“普兰同城约初中生500元”幌子的信息,就像裹着糖衣的药片,表面甜美,里面是什么就难说了。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关键期,更需要我们多留心,多沟通,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