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邻近200元的温情故事
那天下着毛毛雨,我坐在抚州老汽车站对面的奶茶店里,听见隔壁桌两个阿姨在聊天。穿花衬衫的那个叹了口气:“现在两百块能干啥?吃顿火锅都不够。”另一个卷发阿姨抿嘴一笑:“够在咱们这儿遇见真心了。”
这话让我愣住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两百块钱的爱情听起来像个童话,或者说,像个笑话。
菜市场里的温度
第二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了离抚州不远的上顿渡菜市场。清晨六点半,市场里已经人来人往。在卖豆腐的摊位前,我遇到了老陈和他的妻子。老陈正仔细地挑着豆腐,他妻子在旁边念叨:“买那么多干啥,吃不完又坏了。”老陈笑呵呵地说:“你不是喜欢吃豆腐泡嘛,今天便宜,多买点。”
他们俩在市场里有个小小的杂货铺,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准备开门。我问老陈,你觉得现在两百块钱能做什么?他擦了擦手,想了想说:“够我和老伴吃一个星期早饭,还能剩下钱买包烟。”他妻子立刻瞪了他一眼,他马上改口:“烟不抽了,剩下钱给她买双手套,她冬天手凉。”
这对夫妻结婚叁十年了,他们的店铺月收入不过四五千,但眼睛里总带着笑意。老陈悄悄告诉我,每个月他都会从私房钱里拿出两百块,给妻子买点小礼物——有时是一条围巾,有时是一双袜子,最贵的一次,是一支口红。“她嘴上总说浪费钱,可每次收到都偷偷高兴好几天。”
这样的抚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不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
夜市摊上的守护
晚上我又去了抚州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小吃街。在一个卖烤串的摊位前,我认识了小芳和她男朋友。两人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晚上出来摆摊赚外快。
小芳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们俩最开始就是因为两百块钱认识的。有次她工资还没发,手机却欠费了,正好在厂里的休息室捡到两百块钱。她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等来了慌慌张张来找钱的小李——也就是她现在的男朋友。
“那两百块钱是他一个月的话费,”小芳笑着说,“要是我没等他,可能就错过了。”现在他们俩一起攒钱,想在抚州附近买个小房子。每个月发了工资,他们都会拿出两百块钱作为“约会基金”,有时候去看场电影,有时候只是去河边散步。
我问小李,觉得这样的生活苦不苦。他一边翻着烤串一边说:“有啥苦的?两个人在一起,慢慢来呗。”他说这话时,小芳正细心地帮他擦汗。这个邻近200元的温情故事,让我看到了年轻人最简单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不需要贵重礼物,一碗共享的麻辣烫,一次河边的漫步,就足够让彼此感到温暖。
老街上的守望
在一条老街上,我遇到了八十多岁的王奶奶。她丈夫去世多年,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每周叁下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街口的理发店,花十五块钱修剪头发,然后去超市买点特价商品。
王奶奶告诉我,她每个月都会从养老金里省下两百块钱,存在一个铁盒子里。“等过年孩子们回来,给他们每人包个红包。”她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看着他们拿到红包时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值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给自己买点好东西,她摇摇头:“我一个人花不了什么钱,看着孩子们好,我就好。”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沉的爱?那存了整整一年的两千四百块钱,装满了对子女的牵挂。
走出王奶奶家,天色已晚。街灯次第亮起,把整个街道照得温暖起来。
在回程的车上,我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忽然明白了那个卷发阿姨话里的意思。在这个物价不高的地方,两百块钱确实不算多,但它可以是一周的早餐,是一个月的约会基金,是积攒一年的牵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额,承载的却是最真实的情感。
也许真正的爱情从来与金额无关,而是与真心相连。在抚州这样的小城,人们用自己能承受的方式,表达着最深切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不起眼,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