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黑河附近200元爱情仍在吗
那天刷手机,看到个帖子问“黑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心里咯噔一下。这问题像颗小石子,噗通一声掉进记忆的池塘里。200块钱的爱情,听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老故事了。
我二姨家就在黑河边上那个小城。前年夏天我去住过几天,街上馆子吃顿像样的饭都得百八十块,宾馆标间更是一晚两百起。现实摆在面前——两百块现在能做什么呢?连稍微好点的口红都买不到,更别说承载一段感情了。
老舅和他的旧时光
我突然想起老舅。他年轻时在黑河边的林场上班,每个月工资叁十多块。他和舅妈谈恋爱那会儿,最奢侈的事就是周末骑车去镇上,花两块钱吃碗热腾腾的拉面,再加五毛钱买包水果糖。剩下的钱,老舅全攒着,半年后给舅妈买了件呢子大衣——花了他整整叁个月工资。
“那时候钱少,可东西实在啊。”老舅有次喝点酒,眯着眼睛说,“感情也实在。”现在老舅退休了,儿子在南方工作,老两口守着老房子。前阵子舅妈腰疼,老舅二话不说,取了积蓄就要带她去哈尔滨看病。这大概就是他们那代人理解的爱情——不是200块钱的事,是愿意把所有的200块都给你的那份心。
那么,黑河附近200元爱情仍在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在问这个时代还相不相信纯粹的感情。
小城里的年轻人
我在黑河那几天,认识了表弟的朋友小刘。他在江边开了家小咖啡馆,和女朋友一起经营。小店每天卖二叁十杯咖啡,勉强维持。但每次我去,都看见他俩有说有笑地忙活,女朋友做拉花,小刘烤饼干。
“压力大吗?”我问过小刘。他擦着咖啡杯,笑了笑:“大啊,但两个人一起,就觉得还行。”他们没车没房,租的房子月租一千。但周末常去看早场电影,因为票便宜;自己做饭,小刘女朋友很会做锅包肉,成本不到二十块,比饭店还好吃。
他们的爱情不在那200块钱里,却在每个共同面对的日子里。也许这就是答案的一种——爱情从来不是对于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愿意和那个人一起过什么样的生活。
隔壁张奶奶常念叨:“从前东西坏了想着修,现在东西坏了只想换。”这话放在感情上好像也合适。当200块能买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反而更难找到那份愿意一起修补生活的耐心。
在黑河边上,我见过牵手散步的老夫妻,也见过因为彩礼谈不拢而分手的情侣。物质的压力真实存在,但总有人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爱。表弟去年结婚,和媳妇一起在夜市摆摊卖毛绒玩具,起步艰难,但两人乐呵呵的。“慢慢来呗,”表弟说,“能在一起就行。”
江风吹过来,带着松树和江水的气息。我想,也许爱情就像这黑河水,形式会变,季节会变,但水总在流。有人需要钻石证明爱情,也有人满足于深夜回家时,那碗一直温在锅里的粥。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黑河附近,200块钱买不到爱情,但真心依然能找到它的容身之处。就像老舅说的,“钱会贬值,但真心不会”。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性价比的时代,还是有人愿意为感情付出那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