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临近寻友相约相聚
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咱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被手机给绑住了?点外卖能半小时上门,买东西能次日送达,可身边能约出来喝杯茶的人反而越来越难找。直到上周五晚上,我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偶然点开那个“冀州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的功能,事情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当时屏幕上突然弹出个提示:“您附近有叁个人正在寻找茶友”。我盯着那行字愣了五秒——原来这条街上不止我一个人在犯周末孤独症啊。手指在“发送邀请”按钮上悬了半天,最后还是隔壁单元楼的杨姐先发来了消息:“看到你也喜欢普洱?我刚好撬了饼十年的老茶”。
从屏幕两端到茶香满室
说来也巧,杨姐就住在我斜对面那栋楼的二层。按照导航走到她家楼下只用了叁分钟,可这段路我走得特别慢——既期待又忐忑,像小时候第一次去同学家串门。她开门时系着条蓝染围裙,茶台上已经摆好了温润的朱泥壶:“没想到200米内就能找到茶友吧?”
我们围着氤氲茶气聊了整晚。她说上个月母亲从潮州带来些凤凰单丛,正愁没人分享;我抱怨冰箱里冻着老家寄来的火腿,一个人根本吃不完。茶过叁巡,她忽然笑着说:“其实咱们小区藏着个书法班,教课的张老师就住在12号楼。”这在平时刷半个月朋友圈都未必能知道。
那晚回家时,我特意数了数步数:从她家单元门到我楼下,正好198步。这个数字让我突然意识到,所谓“附近寻友”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给生活留道缝儿。
后来我们又约着去了小区角落那家旧书铺。老板居然是退役的图书管理员,现在专门收集冀州地方志。杨姐和老板聊刻本扉页的鉴定方法时,我在积满灰尘的书架深处找到本《冀州民俗考》。翻开泛黄的书页,赫然写着“古时州人逢朔望日,必于市井设茶聚友”——原来我们正在做的事,老祖宗早就玩明白了。
现在周末的下午,我常会带着新淘的茶叶敲开杨姐的门。有时候她正教对门的孩子练毛笔字,有时候我们在楼道碰见取快递的邻居,顺口约着晚上一起试新到的武夷岩茶。那个“临近寻友相约相聚”的页面,不知不觉已存了七个 Contact:教烘焙的幼儿园老师、组羽毛球局的理发师、甚至还有位能修老式收音机的八旬爷爷。
昨天傍晚下小雨,我在楼道里遇见901的租客抱着古琴盒躲雨。帮他扶住单元门时,他忽然问:“听说你们每周叁有品茶会?”我看着他琴盒上湿润的水痕,想起杨姐说过想找位琴师配茶艺表演——你看,生活总会给愿意抬头的人准备惊喜。
手机屏幕依旧会弹出“附近200米有新朋友”的通知,但现在已经不需要刻意搜索了。当你在清晨菜场遇到帮你挑山竹的水果摊主,在驿站取件时和猫奴聊起主子趣事,在电梯里听见邻居练习昆曲的吊嗓声——这些生动具体的联结,远比算法推送来得珍贵。或许所谓智慧生活,不过是让科技帮我们找回最朴素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