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哪里有站小巷的,绵竹站附近小巷位置
初到绵竹站的迷茫时刻
刚走出绵竹站,阳光有点晃眼。看着手机导航上密密麻麻的线路,我站在广场上发了会儿呆。这次来是为了找老同学说的那家地道豆花店,可他只模糊地说了句“出站往右拐,钻几个巷子”。这“钻几个巷子”可太考验人了,让我对着手机地图划拉半天也没个头绪。
说实话,现在很多城市车站周边都改建得认不出了。还好绵竹站附近还留着些老街道的痕迹,抬头就能望见不远处有几条小巷口,青瓦屋檐从高楼缝隙里探出头来。拖着行李箱往右边走,柏油路渐渐变窄,转过弯就看见第一条巷子——解放巷。巷口有位大爷正慢悠悠修着自行车,我凑上前问路,他笑着用本地话说:“你找对地方咯,再往里走两条巷子,味道巴适得很。”
巷子里的意外发现
顺着大爷指的方向,我走进了更窄的民生巷。这里完全另一番景象,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侧墙面爬着绿藤。才上午十点,巷子里已经飘着饭菜香。有户人家厨房窗户正对着巷子,能看见锅里翻炒的辣椒肉丝,滋啦作响的声音听着就馋人。
在巷子转弯处,我注意到墙上钉着块蓝底白字的路牌——“站前巷”。这不就是同学反复提到的绵竹站附近小巷位置吗?心里顿时踏实不少。这条巷子比前面两条更窄些,但特别热闹,沿街开着五六家小吃店,蒸笼冒出的热气把半条巷子都熏得雾蒙蒙的。
最里间就是我要找的豆花店,木招牌被油烟熏得发黄,但店里坐得满满当当。点完豆花和老板搭话,他说在这开了二十多年,见证着车站周边变化。“以前更多人会问绵竹哪里有站小巷的,现在都靠导航了。”他边说边往豆花里撒着葱花,“不过这些老巷子啊,该在的都还在。”
巷弄间的烟火日常
吃完豆花又在附近转悠,发现这片巷弄像个迷宫。几条主要巷子串起更多支巷,每拐个弯都有新发现。有家门口摆着竹编摊子,老师傅现场编着筲箕;隔几户是裱画店,老先生戴着老花镜在修补字画。在建设巷口,叁个老太太坐在小板凳上择菜聊天,说的是家长里短,却让人听着特别舒坦。
走得累了,我在巷子交汇处的小卖部门口歇脚。老板很健谈,说起这片巷子的故事如数家珍。“车站扩建时差点拆到这边,后来大家联名保下来的。”他指着巷口的香樟树,“这棵树比我还大十岁呢。”正聊着,几个放学的孩子追跑着穿过巷子,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
这些巷子虽然老旧,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晾衣绳横跨巷子上空,挂着的衣服随风轻摆;窗台的花盆里,月季开得正艳;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响起,骑车人慢悠悠穿行而过。和车站广场的喧嚣相比,这里的时间仿佛流淌得更缓慢。
临别时的不舍
天色渐晚,我得去赶车了。往回走时特意放慢脚步,想把这片巷子的样貌记清楚。在民生巷口又遇到修车的大爷,他正在收摊。“找到那家店啦?”他眯眼笑着问。我点点头,心里突然有些舍不得。
穿过最后一条巷子,车站大楼重新出现在眼前。回头望去,巷口亮起几盏暖黄色的灯,与车站的霓虹灯形成鲜明对比。这片藏在车站背后的小巷,就像城市的另一个维度,保留着最本真的生活模样。虽然没记住所有巷子的名字,但那份温暖踏实的感觉,会留在记忆里很久。
拉起行李箱走进车站时,我在想:下次来绵竹,还要在这些巷子里多转转。或许迷路也不怕,说不定又能遇见什么有意思的小店,或是听到更多老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