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筒子楼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4 10:36:37 来源:原创内容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时,我正站在马鞍山大学城东门的天桥下。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指着远处几栋细长的建筑说:"咱们今晚还去炮楼自习吗?"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五六栋灰白色的筒子楼像火柴盒般立在夕阳里,每栋楼都有十几层高,窗户密密麻麻的排列着。

后来才弄明白,这些被学生戏称为"炮楼"的建筑,其实是大学城周边最早建成的一批商住楼。因为外形细高方正,窗户排列整齐,远看确实像战争时期的碉堡。这些楼里聚集着各式小餐馆、打印店、网吧和出租屋,成了学生们除了教室宿舍外最常去的地方。

筒子楼的日与夜

白天的炮楼热闹非凡。清晨六点半,最早开门的是叁楼的"李记包子铺",蒸笼冒出的白雾顺着楼梯间一直飘到顶楼。学生们揉着惺忪睡眼,拎着课本在狭窄的楼道里排队,时不时能听见有人喊:"老板,老规矩,两个肉包一杯豆浆!"

到了晚上九点以后,这里的氛围就完全变了。打印店的机器还在嗡嗡作响,不少学生抱着第二天要交的论文在排队。四楼的"时光网吧"总是爆满,偶尔能听到游戏团战的欢呼声。而分布在各个楼层的自习室里,台灯的光晕连成一片,偶尔传来翻书声和压低嗓门的讨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炮楼里那种特殊的邻里关系。由于每层楼都被分隔成十几个小单间,住在对门的两个同学可能共用着一个两平米的厨房角落。有时能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体育系的在炒辣椒,隔壁文学系的被呛得直咳嗽,却还是会探出头来问:"要不要我柜子里还有瓶老干妈?"

这种筒子楼式的建筑格局,意外地造就了独特的相处模式。在正常小区里可能住上叁年都不认识的邻居,在这里不出叁天就能熟络起来。楼梯转角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昨晚上听见你背单词到两点""是啊,下周四级考试,要不咱今晚一起去楼顶天台背?"

巷子深处的老书店

与炮楼隔着一条小吃街相望的,是几栋更老旧的筒子楼。学生们给它们起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书虫楼"。这片的建筑风格确实很有年头,斑驳的墙面上还能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常见的绿色窗框。

书虫楼的一层全是书店,但和炮楼里那些卖教材的店铺不同,这里主打二手书和特色读物。最里头那家"墨香书屋"不过二十平米,书架之间的距离只容得下一人侧身通过。老板是个退休的历史系教授,总爱坐在店门口那张藤椅上,看见熟客就招呼:"新到了几本费孝通的旧版书,给你留着呢。"

这些筒子楼的楼道里总是飘着不同的气味:一楼油墨味,二楼咖啡香,叁楼以上则混合着各种外卖的味道。有个大四学生告诉我,他最喜欢在书虫楼叁楼的角落里写论文,因为"抬头就能看见整片大学城的灯火,特别有奋斗的感觉"。

说来也怪,虽然这些建筑被戏称为炮楼,却承载着最温柔的记忆。记得有次深夜路过,看见几个女孩围坐在炮楼下的石阶上,中间摆着个小蛋糕,烛光映得她们的笑脸发亮。后来才知道,那是她们给室友准备的生日惊喜——因为宿舍楼已经锁门,只好在"炮楼"底下完成这个简单的仪式。

现在想想,这些被赋予特殊称呼的建筑,早已超越了它们原本的功能。就像大四学生离校前常说的那样:"以后可能会忘记教学楼的编号,但一定会记得在炮楼通宵复习的夜晚,记得筒子楼里那家永远冒着热气的麻辣烫。"

或许每所大学周边都有这样的地方,它们可能被叫作"堕落街"、"美食城"或者其他稀奇古怪的名字。但在马鞍山大学城的学子心里,"炮楼"和它的伙伴们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坐标。每当毕业季来临,总能看到穿着学士服的学生在这些建筑前合影,把青春最鲜活的模样,定格在这些朴素的背景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