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站街快餐约学生,冀州路边小吃寻学生伴
傍晚的冀州老城区渐渐热闹起来,放学时分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巷口小吃摊前。穿着校服的少年们围在炸串摊前,油锅里滋啦作响的鱿鱼须和年糕飘出诱人的香气。
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正低头刷手机,突然碰了碰同伴胳膊:"你看这条,冀州站街快餐约学生,说的不就是前面那家新开的套餐店吗?"他手指的方向有家亮着暖黄色灯光的小店面,门口立着"学生套餐八折"的招牌。
巷子深处的烟火气
再往巷子深处走几步,烤红薯的焦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甜味扑面而来。系着围裙的老板娘熟练地翻动着铁板上的豆腐,随口和熟客聊天:"现在学生都爱往这儿钻,说我们这儿比食堂实惠。"
其实这条街的店铺老板们都摸准了学生们的作息。下午五点半第一波放学潮,七点半晚自习前的间隙,总能看见穿着校服的年轻面孔在摊位间穿梭。他们熟悉每家店的特价时段,知道哪家的奶茶可以免费续杯,哪家的炒饭能多加个蛋。
有个总穿着白色卫衣的男生每周叁都会来买煎饼果子,他说在这条街上能遇见辩论社的学长,顺便讨论下周的比赛选题。这条不过两百米的小街,不知不觉成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聚集地。
那些暖胃更暖心的时刻
路口那家麻辣烫店里,油腻的菜单上还留着某届学生用铅笔写的数学公式。老板说去年有届毕业班经常在这里复习到深夜,他总会多给几颗鱼丸:"孩子们正长身体呢。"
现在店里墙上还贴着已经毕业的学生寄回来的明信片,照片里一群年轻人举着录取通知书在店门口合照。这种温暖大概就是学生们总爱来这儿的原因吧,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像是在寻找某种归属感。
炸鸡排店的王叔记得有个女孩总在周五晚上来买甘梅地瓜条,后来才知她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 "这孩子说就爱听我们店里热闹的动静,能让她感觉没那么孤单。"
夜幕渐深,学生们陆续散去。小吃摊的灯光次第熄灭,只剩下清洁工清扫着街面的竹签和包装纸。明天放学钟声响起时,这条街又会重新充满年轻的身影和食物的香气,继续上演着属于这座小城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