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巷的日常景象
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班列车缓缓驶入站台,巷口王师傅的早餐铺子已经飘出第叁笼包子的香气。蒸汽从竹制蒸笼的缝隙里钻出来,在初冬的空气中结成一团白雾,像极了火车头呼出的热气。这条藏在车站背后的巷子,就这样被唤醒了。
市井交响曲
巷子不宽,勉强容得下两辆叁轮车错身。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下雨天会泛着幽幽的光。这里的店铺都开得很早——五金店的卷帘门哗啦啦拉起时,隔壁理发店的收音机正好开始播报早间新闻。几个老人坐在裁缝店门口的马扎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目光偶尔瞟向巷口,看那些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匆匆走过。
火车站后巷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像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处。巷子这头是本地人的日常:大妈提着菜篮子和小贩讨价还价,修鞋匠老李不紧不慢地敲打着鞋跟,外卖电动车鸣着喇叭在人群中穿梭。而巷子那头,连着车站广场,总能看到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脸上写着匆忙与陌生。有时会有迷路的游客拐进巷子,站在岔路口张望,这时开小卖部的张姨就会探出头:“找车站出口?往前走,右转。”
要说这条小巷子的魅力,大概就是这份真实的生活气息。它不像前广场那样光鲜整洁,却更接地气。晾衣绳从二楼窗户伸出来,挂着还在滴水的衣裳;阳台上的绿植郁郁葱葱,有几盆吊兰垂下来,在风里轻轻摇摆。到了中午,各家厨房传来的炒菜声和香味,让整条巷子都变得温馨起来。
时光的见证者
巷尾那家开了叁十年的修表店,陈师傅总是戴着单眼放大镜,埋头摆弄那些精细的零件。他的店面很小,墙上挂满了各种老式钟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巷子啊,比我来的还早。”他偶尔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望一眼门外,“以前这里更热闹,店铺也多,现在嘛...”他没再说下去,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确实,随着高铁站的建成,老火车站的人流少了些。但这条小巷子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它的节奏。下午四点,小学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像麻雀一样扑进巷子,买糖葫芦的、蹲在路边看蚂蚁的、追逐打闹的,瞬间给这条巷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具店的老板娘早就准备好了各种零食和小玩具,她知道,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营业时段。
傍晚时分,夕阳把巷子的西侧染成橘红色。下班的人们陆续回来,自行车铃铛叮当作响。几家小吃店开始准备晚市,炒锅与铲子碰撞的声音格外悦耳。住在叁楼的赵大爷照例提着鸟笼下楼遛弯,他和每个熟人都要打个招呼,在巷子里走一圈,差不多要半个小时。
夜幕降临后,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家小餐馆还亮着灯,偶尔有刚下火车的旅客来这里吃夜宵。他们坐在简陋的塑料凳上,吃着热腾腾的馄饨或面条,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放松的神情。而对这条火车站后巷来说,这不过是又一个寻常的日子——它见证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也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巷子深处的老槐树下,不知谁家的猫轻巧地跳过墙头。它回头看了一眼巷子,然后消失在夜色中。明天,当第一班列车进站时,这条小巷子又将开始它新的一天,继续演绎着那些平凡却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