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200元一次的还有吗,吉首哪里还有200元一次的服务

发布时间:2025-11-05 20:29:04 来源:原创内容

吉首街头巷尾的闲聊

昨晚在面馆吃粉,隔壁桌两位大哥的闲聊飘进耳朵。一个压着嗓子问:"你说现在吉首200元一次的还有吗?"另一个咂咂嘴:"难找喽,去年桥底下还能碰到,今年扫得干干净净。"我低头搅动着碗里的米粉,热汽糊了镜片。这话听着耳熟,好像上个月在出租车里,司机也念叨过类似的。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真是在问那两百块钱吗?倒不如说是在问,那些随叫随停的叁轮车哪儿去了,菜市场门口补鞋的老匠人怎么不见了,还有五块钱能吃饱的早餐摊是不是再也遇不到了。这些零碎的生活片段,都和某个价位一起,悄悄消失在街角。

城南的老巷子倒是还有人蹲在路边,面前摆着"疏通管道"的纸板。我蹲下来递根烟,老师傅摆摆手:"现在什么都涨,一百五通一次,保证弄好。"我顺势问起那个价位,他笑得眼角褶子堆起来:"老弟,你说那个价啊,早叁五年前的事咯。现在租个房子都要千把块,谁还做得下来?"他指着巷口,"你看那些新招牌,亮晶晶的,进去没叁百出不来。"

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新城区,确实看到不少新开的店。装修亮堂,服务员穿着统一制服,价目表贴在显眼位置。最便宜的项目都要两百八,还是会员价。倒是干净规范,可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老板娘边擦杯子边说:"我们这价格算公道了,用的都是好材料。"

转回老城区又是另一番光景。拆迁的红圈画满半条街,剩下的店铺都在清仓。五金店老板趴在柜台上打盹,听见脚步声猛地抬头。聊起这片的变化,他掰着手指头:"对面修鞋的去年搬走了,隔壁锁匠上个月回的乡下。你说那些老价钱?就像这墙上的拆字,刷上去就回不来啦。"

难道真的彻底消失了吗?倒也不尽然。偶然在城郊结合部的集市,看见个老师傅在街边摆摊剪头发。围布一抖,推子一响,十分钟搞定。收钱的时候伸出两个手指头。旁边等着的大爷乐呵呵:"我每月都来找他,二十年没涨过价。"老师傅只是笑笑,继续磨他的剪刀。

回家路上经过广场,跳舞的阿姨们音响震天。坐在长椅上休息时,听见她们聊起买菜经。"超市里排骨涨到叁十八啦!""还是老市场拐角那家实在,就是得赶早。"忽然有个阿姨提高嗓门:"要说实惠,还得是...哎,就是不太好找喽。"后半句飘散在音乐里,没听真切。

躺在床上刷手机,同城论坛里偶尔闪过相关讨论。有人信誓旦旦说某条背街还有,下面跟帖都在问具体位置。楼主却再也不回复,留下串串猜测。更多帖子是在比较各家价格,抱怨水平参差不齐。划着划着,屏幕暗下去,映出自己模糊的脸。

今早特意绕路去老城区转悠。菜市场门口空了不少位置,曾经熟悉的身影都没出摊。倒是遇见个卖竹编的老奶奶,她说儿子在城南开了店,劝她别辛苦摆摊了。"可街坊就认我编的篮子呀。"她手里的竹篾上下翻飞,"就像有人就认那个价,不是钱多钱少,是习惯咯。"

走出市场时太阳已经老高,看见墙角歪歪扭扭写着"水电维修"和电话号码。拨过去问价,对方沉吟片刻:"看情况,简单的活...还能按老规矩。"挂掉电话,我在那个号码旁边站了会儿。或许这些东西就像野草,总在看不见的角落悄悄生长。只是需要多花些力气,多走几步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