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窄巷中的150元情缘
那盏昏黄的路灯下
丰城西街尽头藏着条老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傍晚五点半,李嫂推着改装的叁轮车吱呀呀拐进巷口,车头挂着的搪瓷杯跟着晃荡。她利索地支起折迭桌,把印着“150元情侣套餐”的塑封菜单立在最显眼的位置。
“来啦?”修鞋的张老头从铺子里探出头,手里还攥着只掉跟的高跟鞋。李嫂应了声,手脚不停地摆开塑料凳。巷子深处飘来收音机里的梆子戏,混着谁家炝锅的香味。这儿不像商业街那样光鲜,却藏着最实在的烟火气。
六点刚过,穿衬衫的年轻男人在巷口徘徊两圈才走进来。“要点啥?”李嫂用围裙擦着手。男人盯着菜单最上方的红字看了会儿:“就这个150的。”说完又补了句,“两份套餐能拼成双人份不?”
铝锅里滚着的关东煮咕嘟冒泡。李嫂舀汤的手顿了顿:“本来就是给两个人吃的。”她瞥见男人松开的领口,纽扣眼还挂着线头。这种客人她见多了——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想带姑娘吃顿好的,又负担不起大餐厅。
藏在搪瓷碗里的心意
男人选了个背光的角落。七点整,穿碎花裙的姑娘小跑着过来,发梢还沾着雨星。“这儿真难找。”她笑着坐下,眼睛弯成月牙。李嫂端上鸳鸯锅,左边是奶白的骨汤,右边浮着红油,配菜摆得满满当当。
“其实...”姑娘夹起肥牛卷,“你不用特意选套餐的。”男人埋头调酱料:“听说这儿实惠。”虾滑在汤里浮沉时,他忽然从公文包掏出个小盒子:“部门奖金发了。”盒子里是条细银链,在路灯下闪着微弱的光。
巷口的栀子花开得正盛。姑娘把项链戴好,链坠贴在心口的位置。她掰开一次性筷子,将最大的虾滑夹到对方碗里。两人没再说话,只有头顶老槐树在风里沙沙响。
李嫂往炉子里添了块炭。她记得去年冬天,也有对情侣总来点150元套餐。后来女孩哭着来退订金,说男孩去南方打工了。可上个月看见他们牵着手来吃宵夜,怀里抱着个奶娃娃。
穿衬衫的男人结账时多付了二十:“不用找。”李嫂执意把零钱塞回去:“下回带朋友来就行。”她收拾碗筷时发现盘子底下压着张电影票,是七点五十场的。看来他们等会儿还要赶下半场。
巷子九点以后更热闹。烧烤摊支起灯泡,下夜班的人围坐着喝啤酒。那对年轻人牵着手往外走,在巷口卖了二十年花的陈婆递来支玫瑰:“带着吧,今天十五,算姨请的。”
月光漫过斑驳的砖墙,把相依的影子拉得很长。修鞋张老头收摊前,照例把马扎留在巷尾——那是给夜归的环卫工备的。李嫂清点着搪瓷碗里的零钱,忽然听见墙根下有野猫在叫。她掰了半根火腿肠扔过去,想起儿子明早要返校,得记得把洗好的校服塞进书包。
霓虹灯在远处闪烁,巷子像被时光遗忘的孤岛。这里发生过很多个150元的故事,有的走向婚纱照,有的终结在火车站台。但此刻蒸笼冒出的热气里,永远飘着下一个人生章节的开端。
叁轮车驶出巷子时,菜市场送来的明日蔬菜已堆在路口。李嫂盘算着该进点新鲜竹荪,上次那姑娘好像挺爱喝竹荪汤。车轮碾过积水,映出天边浅浅的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