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旧楼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3 14:33:56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老楼的另一面

每次路过鹤山大学城西边那片旧楼群,总能听见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议论——“看,那就是炮楼”。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我还真愣了一下。这些五六层高的老式居民楼,外墙有些斑驳,阳台晾着各色衣服,怎么看都和“炮楼”这个词搭不上边。

后来跟几个本地同学聊起,才慢慢理出些头绪。原来这些楼大多是二十多年前建的,当初是为了安置周边工厂的职工。没想到大学城扩建后,这里因为离得近、租金便宜,渐渐被学生们“占领”了。说是“炮楼”,倒不是说建筑本身像军事堡垒,更多是形容这里密集的居住状态——一栋楼里能塞下上百个学生,晚上灯火通明时,每个窗口都透着年轻人忙碌的身影。

我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去转了转。沿着小吃街往里走,拐进巷子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楼下便利店老板正在整理货架,听我问起“炮楼”的事,他笑着指了指头顶:“这些楼啊,白天静悄悄的,学生们都上课去了。等到晚上八九点,那才叫热闹。”话音未落,二楼阳台有个男生探出身来喊:“老板,老规矩,两瓶冰红茶!”

细想起来,这个别称能流传开来,确实挺有意思的。学生们给周边建筑起外号,好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了。不过要说到这些旧楼本身,它们的存在确实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宿舍紧张,校外公寓又太贵,这种月租几百块的老房子,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住在叁栋的王同学告诉我,他在这已经住了两年。“刚开始听说要住‘炮楼’还挺抗拒的,后来发现其实挺方便的。”他掰着手指头数,“下楼就是快递点,走五分钟到教学楼,晚上饿了随时能买到夜宵。就是隔音差了点,隔壁打游戏激动了,我都能听见他们在玩什么英雄。”

这些老楼虽然设施简单,却意外地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社区感。每层楼的住户彼此都面熟,谁家炖了汤,香味能飘满整个楼道。有次停电,大家不约而同地搬着凳子到楼下空地乘凉,那场面倒像是老式大院里的邻里聚会。

不过,“炮楼”这个称呼偶尔也会引来些误会。上次有新生家长在门口打听,听到这个说法顿时皱起眉头,直到看见实际环境才松了口气。确实,光听名字容易产生误解,但了解背后的故事后,反而觉得这个称呼带着学生时代特有的幽默和自嘲。

黄昏时分,我又经过那片楼群。夕阳给斑驳的墙面镀上一层金色,阳台上开始陆续出现收衣服的学生。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在巷子里灵活穿梭,按着门铃喊:“同学,你的麻辣烫到了!”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群,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有生气。

或许再过些年,这些旧楼会被新建的高楼取代。但“炮楼”这个称呼,以及它承载的那些对于青春、对于奋斗的记忆,应该会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大学时光里。就像某个同学说的,住在这里的日子,虽然条件简单,却是大学生活中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段经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