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街角150的温情故事
这条小巷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过,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阿婆的修补铺子就在巷子深处,每天下午叁点,总有个白发老伯准时出现在巷口。
老伯姓陈,今年七十八了。他手里总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修好的收音机,或是新买的灯管。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急着用,他就是想找个理由来这里坐坐。阿婆的修补铺子里堆满了各种物件,但她总会给陈老伯留把竹椅。
一百五十步的距离
从巷口到修补铺,正好一百五十步。陈老伯数过很多次,年轻时觉得这段路太长,现在却觉得太短。今天他走得特别慢,因为袋子里装着刚出炉的光饼,还热乎着。
“来啦?”阿婆从老花镜后面抬起眼睛,手里的针线没停。她正在补一件褪色的工装,针脚还是那么密。
陈老伯把光饼放在工作台上:“顺路买的。”这谎话说了几十年,谁都没拆穿。阿婆掰开饼,把大的那块递回去,芝麻的香味在狭小的铺子里弥漫开来。
这样的午后,他们已经重复了上千次。有时说说话,有时就安静地坐着,听收音机里咿呀呀的闽剧。隔壁裁缝店的老板娘常说,这条巷子最动人的莆田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就藏在这日常的一来一往里。
修补时光的人
阿婆的手很巧,能修钟表,能补衣裳,连断了腿的老花镜都能接好。可她修不好陈老伯咳嗽的老毛病,只能每天在茶缸里多放两片陈皮。
“你这收音机又没坏,”阿婆摆弄着那个旧物件,“就是电池装反了。”陈老伯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就是想找个由头来看看。街角150的温情故事,往往就藏在这样笨拙的借口里。
铺子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里,两个年轻人站在巷口榕树下。那是1974年春天,陈老伯要去外地做工,阿婆连夜给他缝了件新衬衫。现在衬衫早就穿不下了,但针线包还收在抽屉里。
窗外飘起雨丝,陈老伯起身要关窗。阿婆说别关,她喜欢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其实她是记得,很多年前有个年轻人总在雨天跑来给她送伞。
这条莆田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誓言。它藏在修好的收音机里,藏在热乎的光饼里,藏在每天下午叁点准时响起的脚步声里。巷子外的世界变了又变,可这一百五十步的距离,始终如一。
雨停了,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老伯收起修好的台灯,慢慢往巷口走。阿婆站在铺子门口,直到那个背影消失在转角。明天下午叁点,脚步声还会准时响起。这条巷子记得所有的约定,就像记得每一道刻在青石板上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