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那里有站小巷的,安阳有站小巷的地方
安阳那里有站小巷的
那天朋友突然在微信上问我:“你知道安阳那里有站小巷的吗?”我当时愣了一下,这问题听起来有点特别。站小巷?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还是大家对某种街巷的称呼?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定亲自去城里转转。
老城区的街道总是藏着不少故事。我从文峰大道拐进那条熟悉的旧街,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青石板上。几个老人家坐在门墩上摇着蒲扇聊天,我凑过去搭话:“大爷,这附近是不是有条站小巷啊?”穿白色汗衫的老爷子眯着眼笑了:“你说的是不是以前老货运站后头那条巷子?现在好多人都找不着咯。”
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穿过两条窄窄的胡同。这里和外面车水马龙的世界像是隔着一层什么,时间都慢了下来。墙角蹲着只花猫,不慌不忙地舔着爪子。忽然在左手边看见个斑驳的木牌,上面隐约能认出“站小巷”叁个字。心里咯噔一下,还真让我找着了。
这条巷子比想象的还要窄,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两侧是有些年头的红砖墙,爬山虎郁郁葱葱地垂下来。有个大姐正从二楼的窗户往外收衣服,我仰头问:“姐,这条巷子为啥叫站小巷啊?”她手里的晾衣杆停了一下:“早些年跑货运的师傅们常在这儿歇脚,慢慢地大家就这么叫开了。”
往里走了二十来米,看见个开着门的小院。院里两位老师傅正在下象棋,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穿蓝布衫的那位抬头招呼:“进来坐啊,这儿平时没什么生人。”我在旁边的小板凳上坐下,看着棋盘随口问了句:“您二位在这住多久了?”
“我打小就在这儿。”落子的老师傅推了推老花镜,“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天不亮就能听见拉板车的动静。现在嘛...”他顿了顿,手里的“车”往前推了一步,“年轻人都在新区买房啦。”
正说着,隔壁传来滋啦啦的炒菜声,一股葱花的香味飘了过来。另一位老师傅笑着说:“闻到没?老李家的醋溜白菜,叁十多年都是这个味儿。”我突然觉得,安阳有站小巷的地方,藏着的不只是条普通的巷子,更像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口袋。
起身告辞时,在巷口碰见个骑自行车的大叔,车把上挂着刚买的豆腐。他看我拿着手机在拍墙上的藤蔓,乐呵呵地说:“这有啥好拍的?我们天天从这儿过,都看惯了。”我说就是觉得这儿挺特别的,他点点头:“是啊,整个安阳有站小巷的地方,可能就剩这一处了。”
往回走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朋友会突然问起这个地方。也许他的祖辈也曾在这里停留过,也许只是偶然听人提起。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角落,就像老相册里泛黄的照片,平时想不起来,某天突然翻到了,心里就会泛起别样的滋味。
转过街角,又回到了喧闹的大街。回头看了眼那条渐渐消失在视线里的小巷,忽然明白,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的地方——不需要多么出名,但总有人会在某个时刻,特意来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