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学生品茶工作室,醴陵学子茶艺交流坊
走进醴陵城北那条梧桐掩映的老街,远远就能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顺着香气寻去,会看见一扇爬满常春藤的木门,门楣上挂着手写招牌——醴陵学生品茶工作室。推门进去,总能看到叁五学生围着原木茶桌,有人正小心翼翼提起紫砂壶,金黄的茶汤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
记得上个周末下午,工作室来了个戴眼镜的男生,他说自己从没认真喝过茶。“总觉得苦。”他腼腆地笑着。负责茶艺演示的陈同学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他一只白瓷杯。当碧螺春的清香在唇齿间绽放时,男生眼睛突然亮了:“这和我爸泡的完全不一样!”满屋的人都笑了起来。其实啊,好茶就像青春,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时间,急不得,也慢不得。
茶香里的另一种课堂
这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醴陵学子茶艺交流坊,最早只是几个茶艺社同学的周末聚会。后来口口相传,慢慢成了现在这样。他们不收费,也不搞什么高深理论,就是实实在在地泡茶、喝茶、聊茶。窗台上摆着各式茶罐,书架上放着茶叶图谱,墙上还贴着手绘的制茶工序图。
“我们这儿最受欢迎的可不是什么名贵茶叶,”大二的小林边说边打开一个陶罐,“是本地的醴陵绿茶。你看这茶叶,卷曲得像小螺蛳,泡开后叶底嫩绿嫩绿的。”她手法熟练地温杯、投茶、注水,每个动作都透着一股子专注。她说刚开始学茶时总是手忙脚乱,水不是太烫就是太凉,现在总算摸到点门道了。
来这里的学生各有各的故事。有个学设计的女生说,每次画图画不下去就会来坐坐,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灵感就来了;还有个医学系的男生,居然从茶多酚聊到了分子结构,把品茶会变成了生化课。茶嘛,在这里不光是饮料,倒像是个纽带,把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都连在了一起。
最让人感动的是去年冬天那场茶会。期末考前夕,二十多个学生挤在不足叁十平米的空间里,安静地喝着正山小种。没有人说话,只有茶水注入杯中的声音,和偶尔翻书页的响动。那种温暖的静谧,比任何鼓励的话语都更有力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醴陵这座小城与茶的缘分。城外山坡上就有茶园,很多同学的祖辈都种过茶。有个女孩说,她爷爷知道她在学茶艺后,特意从老家带来一包自己炒的茶。那包茶样子不太好看,味道却格外淳厚,喝得出阳光和土地的味道。
工作室的角落里放着一本厚厚的留言册,上面写满了来访者的感受。有人画下了第一次成功泡出茶韵的激动,有人记录了在这里结识的新朋友,还有段话特别有意思:“原来茶也有少年感——清新,鲜活,带着无限可能。”这话说得真妙,这些年轻人对待传统茶文化的方式,不正是给了它新的生命力吗?
夜幕降临的时候,工作室会亮起暖黄的灯。最后一批客人离开后,负责的同学会仔细清洗茶具,把椅子归位。明天,又会有新的面孔被茶香吸引而来,或许会带着困惑,或许会带着好奇,但离开时,一定都带着一份对茶的新认识,和嘴角满足的微笑。
茶凉了可以再续,青春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这片小小天地,就像茶海中一朵年轻的浪花,清新,自在,向着更广阔的世界荡漾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