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100米内学生约,邻近学子相约汇聚
这两天路过清镇老城区,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下午四点半刚过,穿着各式校服的学生们叁叁两两从校门口涌出来,没走多远就拐进了临街的那些小店。卖文具的、租书的、卖炸土豆的,每家店里都能看见几个熟面孔。
说来也巧,我家楼下新开的奶茶店最近总坐满写作业的学生。有次听见两个男生边吸珍珠边抱怨数学题太难,隔壁桌扎马尾的女生突然探头说:“这道题我们老师刚讲过。”叁句话工夫,他们居然凑在一块讨论起解题步骤了。
百米内的奇妙相遇
清镇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以学校为圆心画个百米范围的圈,你会发现特别多这样的画面:小面馆里拼桌吃饭的隔壁班同学,凉亭里交换漫画书的不同年级学生,甚至篮球场上临时组队的陌生人。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慢慢变成了心照不宣的约定。
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他们每周叁固定会在图书馆角落碰头。“不是谁组织的,就是有天都去借《叁体》,聊着聊着就成了惯例。”他推推眼镜笑了,“现在我们有五个人了,还建了个群叫‘清镇100米内学生约’。”这话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放学后总在固定那棵梧桐树下等同学一起回家。
这种约定挺微妙的。既没说具体时间,也没定必须谁来,但大家到点就会往那儿走。就像超市门口总聚着下棋的老人,河岸边总坐着钓鱼的大叔,学生们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聚集点。可能因为清镇100米内学生约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我们这座小城——步行可达的距离,熟悉的安全感,又保留着恰到好处的自由。
昨天傍晚看见几个女生坐在花坛边分享耳机,夕阳把她们的校服染成暖橙色。其中一个女生说:“每次走到这棵石榴树下,就知道今天不会一个人回家了。”这话说得真妙,那些看似随意的相约,其实给了他们放学路上实实在在的陪伴。
现在想想,清镇100米内学生约这个现象,倒成了我们这座小城独特的风景线。它不像大城市的补习班那样正式,也不像网络群聊那么虚拟,就是在这种恰当的近距离里,保留着面对面交流的温度。也许过几年这些学生各奔东西,但应该会记得放学后那百米路程里,偶然又必然的相遇。
转角凉皮店的老板娘有回跟我说:“这些孩子啊,每天准时出现,比闹钟还准。”她擦着桌子笑道,“有时候谁没来,其他人还会给他留个座位。”这种不成文的约定,或许就是清镇学子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