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海选场子,鹤壁海选活动现场
傍晚六点刚过,鹤壁新区文化广场已经热闹起来。西边天空还挂着晚霞,东边的临时舞台却亮起了灯,照得海报上“鹤壁海选场子”几个字格外醒目。
穿工装的小伙子蹲在花坛边啃煎饼,眼睛盯着舞台方向。挎着买菜包的大妈路过时放慢脚步,朝人群张望了两眼。这种场合在鹤壁不算新鲜,但每次都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台前幕后的忙碌
舞台后方用红布围出临时休息区,穿运动服的工作人员小跑着递矿泉水。有个系马尾的姑娘不停看手机,嘴里念念有词。她手里攥着号码牌,76号——按这架势,得等到晚上九点。
评委席摆着叁把折迭椅,最右边那位时不时和身旁人交头接耳。他们面前摊着评分表,纸页被晚风吹得哗哗响。听说这次入围者能参加省里的选拔,难怪大家都这么认真。
音响突然试音,震得地面发麻。主持人试麦的“喂喂”声让前排观众捂起耳朵,孩子们却兴奋地往前挤。
说实话,我原以为这种海选就是走个过场。可看到那个穿校服的男孩抱着吉他上台时,突然改观了。他校服拉链没拉,露出里面皱巴巴的罢恤,弹前奏时手指还在抖。但开口那句“天上的云啊慢些走”,让现场突然安静下来。
意想不到的参与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67号选手。看打扮像刚下班房产中介,领带松垮地挂着。他说要唱《青藏高原》,底下响起善意的哄笑。可当他真唱出那个高音时,连后台负责调音的小哥都抬起头——音准居然挑不出毛病。
这时有个戴安全帽的大哥凑到报名处问:“现在还来得及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蹲在路边水泥墩上填表,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灯光下一闪一闪。
夜幕完全降临后,舞台灯光显得更亮了。文化广场周边高楼的窗户里,隐约能看见有人拿着手机在拍摄。晚风带来些许凉意,但围观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里叁层外叁层地围着。
有个细节挺打动我:每当选手表演到精彩处,台下会自发响起节奏统一的掌声。这掌声不算专业,但格外有温度,让人想起老式收音机里听到的戏曲擂台赛。
穿玩偶服发传单的年轻人靠在灯柱旁休息,头套摘下来搁在膝头。他望着舞台方向发呆,汗湿的头发贴在前额。或许明年,站台上的会是他?
这场鹤壁海选活动现场呈现的,早已超出比赛本身。它像这座城市夜晚忽然掀开的一角,让我们瞥见平凡日常里藏着的斑斓色彩。那些白天坐在办公室、站在流水线、奔波在工地的人们,此刻都在追光灯下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临近九点,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舞台灯光渐次熄灭,只剩最中央那盏还亮着,像悬在夜色里的月亮。评委们早已离席,可仍有几个选手围在计分板前不愿散去。有个女孩在打电话,声音带着笑:“妈,我进了!下周末再去郑州比......”
文化广场渐渐恢复平静,只剩晚风吹着散落在地上的节目单。明天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变成老年人晨练的场地。但今晚发生的这一切,应该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比如那个弹吉他的学生,比如唱高原的中介,比如戴安全帽的报名者——当然,还有所有驻足停留过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