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近邻两百元的温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4 13:48:35 来源:原创内容

老街尽头的灯光

福鼎汽车站往西走两条街,有条老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铺面。晚上九点多,大部分店铺都打烊了,只剩巷尾那家“阿婆米粉店”还亮着暖黄的灯。

我第一次走进去是个雨夜,刚在附近做完临时工,身上只剩最后两百块。雨太大,只想找个地方避避。“一碗拌米粉,加个荷包蛋。”我数了数零钱。老板娘看起来六十多岁,头发花白却梳理得整整齐齐,正不紧不慢地擦着桌子。

“从工地来的?”她把热腾腾的米粉端过来,顺手多给了个卤豆干。我点点头,没好意思说已经两天没找到活儿了。她没再多问,转身继续忙活。店里就我们两个人,雨敲打遮阳棚的声音格外清晰。

那之后我常去。渐渐知道大家都叫她陈婆,这家店开了二十多年。她说附近好多打工的都来这儿吃饭,“你们这些孩子不容易,背井离乡的。”她总这么说。有次我感冒了,她还特意在米粉里多加了姜丝。

有天晚上,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急匆匆进来:“陈婆,能不能...先赊一顿?”他搓着手,很不好意思。陈婆什么都没说,盛了满满一大碗,还加了肉片。“先吃着,日子总会好的。”她声音很轻。

后来熟客告诉我,陈婆年轻时丈夫就走了,她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现在儿子在城里安了家,接她去过好日子,她住了两个月就回来了。“说舍不得这条街,”熟客笑了笑,“其实她是放心不下我们这些晚归的人。”

我突然明白,那盏每晚亮到深夜的灯,不只是做生意的招牌。对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打工者来说,它是这城市里少有的温暖。两百块钱在外面吃不了几顿像样的饭,但在这里,你能吃到热乎的,还能得到些许尊重。

有天我发了工资,特意去吃米粉。陈婆正在教新来的帮手怎么调汤底:“味道不能太咸,他们干完活渴得很。分量要足,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拼。”我低头吃着,心里有些发酸。

冬天最冷的那晚,我又去了。陈婆罕见地坐在椅子上休息,看到我来了又要起身。我赶紧说:“您坐着,我自己来就行。”她还是坚持给我煮了米粉,热气模糊了她的眼镜。

“我儿子总说我这把年纪该享福了,”她突然开口,“可是啊,看到你们来吃饭的样子,我就觉得这店还得开下去。”她指了指墙上老旧的钟,“都快十一点了,说不定还有人没吃饭呢。”

我走出店门,回头看了眼。巷子里漆黑一片,只有那盏灯还亮着,像夜海上的一座小灯塔。这大概就是福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吧——不是男女之情,是街坊邻里之间那种朴素的关爱。它藏在热汤里,藏在多给的卤豆干里,藏在那句“先吃着,日子总会好的”普通话语里。

后来我去了别的城市,吃过更贵的米粉,却再没尝过那样的味道。那两百元能买到的,不只是一碗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一个陌生人对你的体谅,是冷雨夜里有人为你留的一盏灯。这种近邻两百元的温情故事,大概每个漂泊的人都曾遇到过,然后带着这份暖意,继续往前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