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阜新茶会海选现场工作室
周末清晨路过城南老街,远远就闻到一阵茶香。拐角那家新开的茶室门口,几位穿棉麻衫的师傅正忙着安置茶席。青石板上错落摆着松木茶桌,白瓷盖碗里飘出凤凰单丛的蜜兰香,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
住在隔壁小区的张姐挎着菜篮子凑过来:“这是要办茶会吧?我闺女上周还念叨呢...”她指着门口水墨招牌上的两行字,“就是那个阜新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说是能带自己的茶叶来品鉴。”
茶香里的烟火气
推开门,整面墙的茶罐像列队的士兵。左边紫砂壶专区有位老爷子在试水温,右手边几个年轻人正拆开牛皮纸包着的普洱茶饼。“这是我们第叁次来了,”穿格子衬衫的小陈掀开棉纸,“上次带的肉桂被夸有岩韵,这次特意把珍藏的老班章带来分享。”他说话时眼睛发亮,像捧着宝贝的孩子。
负责茶艺演示的李师傅拎着铜壶穿梭在茶席间。他四十来岁,袖口沾着茶渍,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展开的茶叶脉络。“现在年轻人比我们懂行,”他停在一张茶桌前,“上周有个姑娘带来自家茶园的头采龙井,光是看干茶就知是明前茶。”
窗外槐花落进煮水的红泥火炉,滋滋作响。这种阜新茶会海选现场工作室的模式,倒让喝茶这件事少了些距离感。穿校服的中学生能和退休老师聊冲泡技巧,家庭主妇带来的茉莉花茶同样能得到专业点评。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转出琥珀色的光晕,也转出了寻常日子的温润。
二楼临窗的茶席忽然传来轻轻的惊叹。原来是有位茶友带来了七十年代的广云贡饼,老茶开汤时特有的药香弥漫开来。负责评审的顾老师端起品茗杯轻嗅,眯着眼睛品味良久:“这茶经历过时光啊...”他转向围观的人们,“不过咱们这儿最珍贵的不是年份,是每片茶叶背后的故事。”
穿藏青色围裙的茶艺师小琳正在记录茶叶评审表。她注意到最近叁个月,自带茶叶的品种丰富了近一倍。“起初大家带的多是常见品类,现在连安吉黄金芽、蒙顶黄芽这类小众茶都出现了。”她翻着登记本笑笑,“昨天还有位阿姨用保温杯装着自制的桂花乌龙,香气反倒特别持久。”
暮色渐沉时,茶室亮起暖黄的灯笼。茶友们陆续离开,有人抱着交换来的茶叶,有人揣着新学的冲泡手法。张姐临走前买了二两别人推荐的滇红,说明天早餐配馒头试试。青石板上留下的水渍,慢慢晕开成深色的花。
李师傅在收拾茶具时,发现某张茶席上留着半包没拿走的铁观音。他小心封好袋口放进失物招领柜,顺手在标签备注:轻火功,兰花香显。铜壶里的余温烘着墙角的干枯莲蓬,整间屋子还萦绕着若有若无的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