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品茶上课群,酒泉茶艺交流学习小组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纱帘洒在茶桌上,微信群里叮咚响个不停。"周六的绿茶品鉴课改到下午叁点了?""新到的太平猴魁有人尝过了吗?"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酒泉品茶上课群,酒泉茶艺交流学习小组"里上演着。说来也巧,半年前我还是个只会用玻璃杯泡茶的新手,如今竟能分辨出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这一切都要感谢这个特别的茶友圈子。
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我带着刚买的紫砂壶早早赶到茶室。负责教学的张老师是本地茶商,他边烫杯边打趣:"咱们这个酒泉品茶上课群啊,就是个以茶会友的地方,不用太拘束。"那天我们学了龙井的叁种冲泡方法,当热水注入玻璃壶,看着嫩绿的茶叶舒展开来,整个房间都飘着豆香味。有个大姐突然感慨:"原来以前我把好茶叶都给糟蹋了!"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从茶小白到品茶达人
说来你可能不信,这个酒泉茶艺交流学习小组最吸引人的不是多高深的技艺,而是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上周叁的普洱茶专题课上,二十多人围坐在长茶桌旁,有人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有人举着手机拍茶汤颜色。陈姐带来的十年陈普洱在盖碗里散发出独特的陈香,王叔却皱着眉头说:"这味道怎么像老书房?"张老师笑着解释:"这就对啦,好普洱就该有这种醇厚的陈韵。"
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说,参加活动比上班还积极。确实,每次在酒泉品茶上课群里看到新活动通知,大家抢名额的速度快得惊人。上个月举办的春日茶会,愣是把茶室挤得满满当当,最后只好在院子里加座。新来的小赵带着自家产的枸杞过来,大家现场研究起枸杞配茶的方子,七嘴八舌讨论得不亦乐乎。
不过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初夏那场乌龙茶品鉴。张老师拿出叁款不同发酵程度的铁观音,让我们盲品排序。李姐把清香型误认成浓香型,急得直拍大腿:"这舌头该退休了!"其实谁会在意这些呢?在酒泉茶艺交流学习小组里,出糗反而成了快乐的源泉。那天茶香萦绕到深夜,临走时每个人还领到一小包茶样回家练习。
现在翻开手机相册,满屏都是茶汤的照片。从最初分不清绿茶红茶,到现在能尝出山场气息,这个由酒泉品茶上课群串起的茶香记忆,已经成了生活里最惬意的部分。昨晚群里又在讨论下期活动主题,有人提议学茶点搭配,有人说想试试宋代点茶。看着不断刷新的消息,我忽然觉得,或许我们品的不只是茶,更是这份因茶而生的温暖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