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附近100米的美女过夜约,海东百米内佳人伴游邀约
晚上十一点半,海东的夜市正热闹,我刷着手机突然弹出条消息:“周末去海边走走?”发信人备注是“百米外的咖啡师小雅”。我盯着屏幕笑了笑,这姑娘就住隔壁小区,直线距离可能真不到一百米。
其实在海东这种地方,百米之内能遇见的人挺奇妙的。上周叁凌晨,我下楼找自动售货机买烟,恰巧遇见她牵着金毛犬遛弯。狗绳缠在消防栓上,我顺手帮忙解围,她递来罐冰咖啡当谢礼。潮湿的海风把她的碎发吹得贴在额角,身后便利店的光晕像给整个人罩了层柔光。
百米内的巧合与温度
后来才发现,我们常在同一家生煎摊排队。有时候隔着人群点点头,有时候并排站着等出锅,蒸汽氤氲里聊两句天气预报。有回她突然说:“你总穿灰罢恤,我都记住你背影了。”这话让人心头一跳,仿佛我们早就在百米半径里重迭过很多次轨迹。
今晚她消息又跳出来:“发现个看夜景的天台,要不当个百米内的探险队友?”我套件外套就出门。电梯镜面映出自己翘着的嘴角,忽然觉得海东的夜晚变得具体起来——具体到某扇亮着的窗,某个相约的人。
天台铁门吱呀推开时,她正趴在栏杆上剥橘子,霓虹灯把橘络染成玫红色。“你看,”她掰半瓣橘子指给我看,“从这儿能望见我家晾衣架,你阳台那盆绿萝我也认得。”顺着她手指方向望去,星星点点的灯火突然连成了故事。
我们盘腿坐在防潮垫上,手机外放带着杂音的老歌。她讲起去年台风天,整片街区停电,却看见对面楼有人用投影仪在墙上放《龙猫》。“那时候觉得啊,百米之内藏着好多温柔。”这话让我想起父亲说过,他年轻时调去青海工作,母亲每天往他单位方向晾衣服,说这样风会把思念吹过叁百公里。
当陪伴成为习惯
而现在,百米成了刚好的距离。近得能听见她笑的时候有小小的鼻音,远得保留彼此转身的空间。她突然翻转手机给我看相册:我蹲在便利店门口喂流浪猫,我在报刊亭前仰头找杂志,我撑着蓝格子雨伞走过潮湿的柏油路。“这些...都是我?”照片里的日常瞬间被定格时,突然有了被珍视的重量。
晚风把她腕间的小苍兰香气吹散在我袖口。我们分食完最后几颗花生,她忽然指着东南角:“明天太阳会从那个楼缝间升起来。”顿了顿又补充,“我晨跑时观测了半个月的结论。”
后来我们常约着夜跑,沿着海滨栈道跑到灯塔再折返。有次她鞋带散了,我停下来等,发现这个百米之约早已超出字面意义。她喘着气笑说这叫“动态陪伴”,比坐在屋里对视自在多了。海岸线礁石后面,偶尔能看见其他夜钓的人,烟头的光点在黑暗里明明灭灭。
现在敲她家门时会带两份豆浆,她来送刚烤的曲奇会用我的帆布口袋装着。百米之内的时间变得绵密起来,像潮汐周而复始地漫过沙滩。昨天她突然在微信问:“要是以后我搬去叁公里外呢?”我回她:“那就在叁公里外继续陪你夜跑,不过得换个能看见海的天台。”
手机震了一下,她又发来今夜星辰的照片。窗外的海东依旧灯火通明,而我知道有扇窗后的光亮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