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沙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叁沙车站胡同200块一回
走在叁沙火车站旁边那条熟悉的小巷子里,青石板路面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光,墙角爬满青苔,空气里飘着海风特有的咸腥味。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杂货店老板正躺在竹椅上摇蒲扇,看见我路过,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
这条巷子我走了不下百遍。从火车站出来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匆匆穿过,本地人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晃荡,偶尔有几只野猫从垃圾桶后面探出头来。巷子不宽,两侧是老式的居民楼,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在风里摆动,像彩色的旗帜。
记忆里的烟火气
记得小时候,这条巷子可热闹了。卖糖人的老头总是在下午叁点准时出现,吹糖人的手艺引得孩子们围成一圈。傍晚时分,卖馄饨的推车会停在巷子中间,热腾腾的蒸汽在路灯下变成金色的雾。那时巷子里的邻居都熟得很,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挨家挨户分一点。
现在巷子安静多了。老邻居搬走了大半,新来的租客总是匆匆忙忙。不过那份烟火气还没完全消失,只是藏得更深了。就像那家杂货店,虽然生意不如从前,但老板还是固执地每天开门,他说这巷子总得有个让人认得出来的地方。
叁沙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的说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附近传开了。起初我以为是出租车拉客的价钱,后来才明白指的是巷子里那些家庭旅馆的住宿费。这个价格在这年头确实便宜得让人意外,怪不得总有背包客专门找过来。
巷子中段有家旅馆,老板娘是我小学同学。她说这价格十几年没变过了,来的多是熟客,或是熟客介绍来的。“不就是少赚点嘛,”她一边剥着豆角一边说,“让人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行。”她记得每个常客的喜好,谁要住朝阳的房间,谁睡觉轻得住最里面。
车站胡同那边其实和这条巷子连着,只是本地人习惯分开叫。胡同更窄些,两旁是些老宅子,有的门楣上还留着当年的雕花。那里也有几家类似的旅馆,价格差不多,环境也相似。叁沙车站胡同200块一回成了这一带的特色,便宜,但干净实在。
有个在这住了叁年的房客告诉我,他跑长途运输,每个月都要来叁沙两叁趟。别的地方也试过,最后还是回到这里。“不是钱的问题,”他说,“是习惯了,像回家一样。”老板娘会帮他收快递,下雨了记得收他晾在外面的衣服。
黄昏时分,我站在巷子和胡同的交界处,看着下班的人流穿梭。火车站的广播声隐约传来,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200元一次的旅馆窗口,也透出温暖的灯光。突然明白了,这条巷子、这条胡同,它们不只是通往火车站的路,更像是这座城市的心跳,真实而温暖。
杂货店老板收拾着门外的货架,准备打烊。看见我还站在那儿,笑了笑:“又怀旧呢?这条巷子啊,再过几年可能就没了。”我没接话,只是看着巷子深处那些亮着的窗口,心里琢磨着,有些东西,或许比我们想的要顽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