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巷弄深处的150元情缘
巷口修车的老张头常说,这条巷子比大庆建市的历史还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两旁的老墙爬满青苔,每到梅雨天就洇出深一块浅一块的水渍。就在这样一条巷子深处,有家招牌褪了色的面馆,店里最醒目的位置挂着块硬纸板,用红漆写着「牛肉面15元」。
我常在下夜班后来这儿。凌晨两点的巷子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只有面馆那盏昏黄的灯还亮着,像夜航人望见的灯塔。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闷葫芦,永远在灶台前忙活,他妻子则安静地坐在柜台后串手链——那种夜市上卖五块钱一条的塑料珠子手链。
巷弄深处的150元情缘
直到某个雨夜,我才真正读懂这家店。那晚雨下得急,我躲进面馆时浑身湿透,却看见老板正把热腾腾的面端给一个拾荒老人。“钱不够就算啦,”老板娘笑着摆手,“您都来第叁回了,下次一起给。”老人固执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毛票,数了又数,正好差五块。
后来熟客告诉我,这家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实在困难的,老板娘会悄悄在账单上写「150」。不是真的要收150元,而是「15元,0压力」的暗号。这个秘密在巷子里传开后,常有街坊故意多买几碗面,说是“存着”,其实是帮老板娘补上那些永远收不回来的账。
巷子西头住着个高叁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每晚习结束,他总会来点最便宜的阳春面。有次我看见老板娘往他面底下藏了两个荷包蛋,还嘟囔着“正愁鸡蛋明天就不新鲜了”。男孩低头吃得飞快,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那天他离开时,把一张“叁好学生”奖状仔细贴在了墙上。
面馆的墙壁渐渐被各种东西覆盖——奖状、泛黄的合影、手写的感谢卡,还有串得歪歪扭扭的塑料手链。老板娘说这些都是“镇店之宝”,比什么装潢都金贵。她串手链时总哼着不成调的歌,那些彩色的珠子在灯下闪着细碎的光。
如今巷子要拆迁的消息越传越真,面馆墙上的拆迁通知已经贴了叁个月。老板娘还是每天擦拭那块「牛肉面15元」的牌子,老板依然在凌晨两点准时拉亮那盏灯。有次听老张头说,开发商来找过好几次,夫妻俩始终没点头。“拆了,那些孩子放学去哪儿写作业?”老板娘就这一句话。
昨晚我又去吃了面,看见新来的打工仔正对着菜单犹豫。老板娘直接下了叁鲜面,转身时冲我眨眨眼:“小伙子长得像能吃的。”热汽氤氲中,墙上的塑料手链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巷弄深处的150元情缘。这条巷子或许真的老了,但总有些东西,比钢筋水泥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