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周边类似建筑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3 04:04:44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被同学们口口相传的绰号

第一次听见"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大叁那年。我和室友在校外找房子,中介小哥神秘兮兮地说:"你们是想住普通公寓,还是考虑下那边的'炮楼'?"我俩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瞬间冒出军事碉堡的画面。后来才知道,他指的是校门对面那几栋突兀的筒子楼。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些楼原本是九十年代建的教师公寓,后来随着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变成了出租房。因为每层楼走廊特别长,房间密密麻麻排着,从远处看真像碉堡上的射击孔。也不知道是哪位学长起的头,这个形象的外号就在学生中间传开了。

住在"炮楼"里的体验确实特别。楼道里永远飘着各种外卖的味道,晚上能听见隔壁弹吉他的声音,晾衣绳上挂满了各色罢恤牛仔裤。最热闹的是晚上九点后,楼下小吃摊亮起灯,炒饭的香气顺着楼梯往上飘,整栋楼都活泛起来。

不过要说起这些筒子楼,最让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它们的别称。除了"炮楼"这个叫法,还有人管它们叫"碉堡"——这个外号更直白,就是冲着建筑外形来的。有时候在食堂听见同学说"我住叁号碉堡",周围人都会心一笑。

记得有次去"碉堡"找同学拿书,在他房间里注意到个细节:窗台上摆着五六盆多肉植物。"虽然房子旧了点,"他边给盆栽浇水边说,"但好歹是个落脚的地方。"阳光照在那些胖乎乎的叶片上,突然觉得这些被我们戏称为碉堡的建筑,其实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

这些筒子楼的另一个别称就更有意思了——"千层楼"。倒不是真有一千层,而是形容那种层层迭迭的生活气息。每次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看着那些亮着灯的窗口,就像看着无数个正在发生的故事。有的窗口挂着星星灯,大概是女生宿舍;有的窗外撑着晾衣杆,一看就是男生住的。

去年暑假我因为实习也在"千层楼"里短租过两个月。隔壁住着考研的学长,每天清晨都能听见他背书的声音;楼下是对小情侣,周末总会飘上来火锅的香味。这些筒子楼就像个微缩社会,把各式各样的生活压缩在方寸之间。

现在想想,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它们真的抓住了这些建筑的特点。"炮楼"形容其外形,"碉堡"强调其密集,"千层楼"则描绘出那种立体交错的生活图景。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命名身边的环境,反倒让这些普通的出租楼有了几分亲切感。

前两天路过大学城,发现那些"炮楼"还在,只是外墙新刷了涂料。听见几个新生也在讨论"要不要租碉堡的房子",不禁会心一笑。这些特别的建筑别称,就这样在一届届学生中间传递下去,成了大学记忆里独特的符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