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耍女娃,白山玩女娃

发布时间:2025-11-02 11:21:20 来源:原创内容

长白山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五月份山脚下还带着些许寒意。我裹紧外套站在村口,看几个穿着花棉袄的小姑娘在溪边追逐嬉戏。她们手里攥着刚摘的野杜鹃,银铃般的笑声惊起了林间的山雀。这就是当地人说的"耍女娃"——不是戏弄,而是带着宠溺的陪伴。

村里七十多岁的李大爷正坐在磨盘上编筐,见我好奇便打开了话匣子。"咱这儿说的耍女娃啊,其实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他手里的柳条灵活地穿梭,"从前山里人靠打猎为生,男人们常年在林子里转悠。回到家就爱陪着闺女耍,教她们认野菜、采山货,把姑娘当小子一样带着漫山遍野地跑。"

山里的野丫头

正说着,隔壁阿娟嫂带着她八岁的女儿小凤路过。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裤腿上还沾着草屑。"刚带着她去后山采蕨菜了。"阿娟嫂擦擦额头的汗,"现在学校放假,就得让她多往山里跑跑。认不得山路的姑娘,往后咋在咱这地方生活?"

小凤笑嘻嘻地从兜里掏出个布包,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是各种形状的树叶和几颗松塔。"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骄傲地说,"我们要把白山耍女娃时找到的宝贝做成标本。"

跟着小凤往山上走,才发现这丫头真不简单。她能通过树皮辨认树种,知道哪片林子爱长猴头菇,还能模仿五六种鸟叫。路过一片白桦林时,她突然蹲下来指着一串脚印:"昨晚上有野猪来过。"那神情,活像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

改变在悄悄发生

不过现在的白山玩女娃,和过去还是不太一样了。我在半山腰遇到带着女儿来写生的陈老师,她是从省城嫁到这里的。"以前觉得这种习俗太土气,"她架好画板,"后来发现女儿在山上特别快乐。认识植物时专注的眼神,找到野果时兴奋的样子,这些都是课本给不了的。"

她女儿瑶瑶正在画一株破土而出的灵芝。孩子画笔下的山林充满奇幻色彩——会微笑的树,戴着草帽的蘑菇,还有坐在松枝上的山精灵。"我要把每次白山玩女娃的经历都画下来,"瑶瑶头也不抬地说,"做成我的森林日记。"

下山时已是黄昏,炊烟袅袅升起。村文化站门口聚着些妇女,她们正在整理新采的草药。五十多岁的村医刘姨说,这些年"耍女娃"又添了新内容:"现在带着女娃们上山,不光认野菜,还要教她们采药、认穴位。去年小凤这丫头发烧,就是自己找了柴胡煮水喝好的。"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光还亮着。年轻的村支书小李在电脑前整理照片,屏幕上都是孩子们在山里的笑脸。"我们正在申请'白山耍女娃'的非遗项目,"他翻出一张老照片,上面是叁十年前的女孩子们扛着竹篮上山的情景,"这不是简单的玩耍,是让下一代记住我们白山人的根。"

晚风送来松涛阵阵,远处传来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那些在山上疯跑了一天的"女娃们",此刻应该正围着饭桌,叽叽喳喳地向家人展示今天的收获吧。这种代代相传的陪伴,或许就是这片土地最温暖的传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