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150的爱情在哪条街,白城150的爱恋在哪条街
白城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凉风吹过老旧的巷弄,把墙上的爬山虎都染成了锈红色。我站在150号楼前已经十分钟了,始终没想明白这个地址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这事得从上周说起。我在旧书摊翻到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断断续续记录着一段感情。最让人在意的是那句“每次走到白城150号那条街,心跳都会加快”。可我把附近街道都转遍了,发现150号根本不是一条街,而是这栋六层高的居民楼。
街坊邻居的记忆碎片
叁楼的王奶奶正在阳台浇花。听我说明来意,她眯着眼睛笑了:“这楼里啊,确实有过不少缘分。以前有个小伙子,天天在楼下等心上人下班,雷打不动站了整整一年。”她指着单元门前的空地,“就那儿,现在停电动车的位置。”
住在五楼的小赵刚下班回来,插了句话:“我搬来才两年,不过听说这栋楼是棉纺厂的老宿舍。当年厂里年轻人搞对象,都爱约在楼后那条香樟小路散步。”他挠挠头,“现在那条路拓宽成大道了,就剩下路口那几棵老香樟树还在。”
回家路上,我特意绕到楼后。确实有条宽阔的柏油路,但傍晚时分,依然有叁两对情侣在树下散步。也许这就是日记里说的“那条街”?
第二天我去了社区办事处。工作人员翻出有些年头的档案:“白城150号这片区域,叁十年前确实有条小街,两边都是梧桐树。后来城市改造,小街并入了现在的主干道。”她指着图纸上的虚线,“老住户习惯还叫它150号街,年轻人就不知道这个说法了。”
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日记主人说的“白城150的爱情在哪条街”,指的很可能是这条已经消失的街道。而“白城150的爱恋在哪条街”,或许是在问那份感情究竟遗落在记忆的哪个角落。
傍晚我带着日记本又去了一次。站在老香樟树下,正好能望见150号楼每个亮着灯的窗户。有户人家在厨房一起做饭,另一个阳台上有人打着电话。每扇窗后,大概都在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那条街”,从来不只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相遇的转角,可能是告别的地点,也可能是共同走过无数次的寻常巷陌。就像150号楼前的空地,对于王奶奶故事里的小伙子来说,那就是他的“那条街”。
天色渐暗,路灯次第亮起。我看着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老楼的轮廓,忽然觉得答案也许没那么重要了。只要还有人在这栋楼里相遇、相识、相守,白城150号的爱情故事就会继续在不同的“街道”上演。或许某天,又会有人像日记主人那样,在某处写下属于他们的“白城150的爱情在哪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