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灵武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
灵武大学城边上这几栋楼,最近被同学们起了个外号叫“炮楼”。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我正在食堂吃麻辣拌,隔壁桌两个男生讨论晚上要不要去“炮楼”自习,我还纳闷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地方。
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指的是校门外那几栋灰扑扑的筒子楼。这些楼有些年头了,外墙的水泥色在雨天会变得更深,像被水浸过的报纸。白天经过时总能看见阳台晾着衬衫,偶尔有盆栽探出头来。可一到晚上,每扇窗户都亮起白炽灯,远远看去像冒着热气的蒸笼。
楼里的日与夜
真正走进去是个周五晚上。楼道比想象中窄,墙根堆着几辆旧自行车,空气里有淡淡的油烟味。每层楼都被隔成十来个小单间,门牌号是用红色油漆手写的。隔着门板能听见各种声音——左边房间在放英语听力,右边传来游戏键盘的敲击声,斜对门飘出泡面的香气。有个穿睡衣的女生端着水盆从公共水池回来,拖鞋在水泥地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
住在307的王同学告诉我,这儿月租只要学校宿舍的叁分之二。他房间只有八平米,但书桌、衣柜、单人床俱全,墙上贴着他自己画的建筑草图。“晚上十点后宿舍就熄灯,但在这儿能画到凌晨。”他说着拉开窗帘,窗外正对着教学楼的尖顶。
烟火气与书卷气
这些楼底下开着七八家小店。最受欢迎的是卖卷饼的刘阿姨,她总记得哪个同学爱吃辣哪个要加蛋。有次碰见个男生边啃卷饼边背单词,饼渣掉在单词书上,他小心地用手指拂去。奶茶店里常能看到小组讨论的学生,桌上摊着笔记本电脑,插排线像藤蔓般垂到地上。
二楼的李老师家总飘出钢琴声。他退休前在音乐系教乐理,现在给附近孩子当私教。有次听到他训斥学生:“这段琶音要像水流过鹅卵石,不能像往楼下倒土豆!”后来发现那学生是我们系学弟,他说每次弹不好就会想起滚落的土豆,反而再没弹错过。
顶楼天台上有时能看到天文社的同学支望远镜。去年流星雨那晚,窄小的天台挤了二十多人,大家轮流看星星,后面的人就坐着聊考研真题。隔壁楼的大叔以为出了什么事,特意上来送了一袋橘子。
这些筒子楼确实旧了,墙皮脱落的位置露出砖红色,雨天楼道会返潮。但每扇门后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可能是备战考研的做题集,可能是刚起步的创业计划书,也可能是第一把吉他的和弦练习。它们像树洞般收纳着青春期的躁动与坚持,用最朴实的方式承托着每个寻常却不平凡的梦想。
黄昏时分再次经过,看见有个男生正趴在阳台栏杆上背法条。落日给他镀了层金边,楼下炒饭摊的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教学楼的轮廓迭在一起。或许所谓“炮楼”,不过是年轻人们给这片小小天地起的昵称,就像给总陪在身边的老朋友取外号那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