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有相似别称的建筑群
走在绥芬河大学城旁边,你总能听到学生们随口提起“炮楼”这个称呼。刚开始我挺纳闷的,这名字听着怪吓人的,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指那几栋外墙贴着暗红色瓷砖的宿舍楼。这些楼的窗户开得特别小,阳台栏杆又密又高,远远看去还真像军事堡垒。有回我在校门口等朋友,随口问了句“你们平时都住哪栋楼啊”,结果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指着那片红房子:“就那边那栋炮楼呗!”
说来挺有意思,这种民间起名的习惯在当地还真不是独一份。离大学城两条街的地方,有片老居民区里立着几栋灰扑扑的筒子楼。这些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墙面坑坑洼洼的,楼道里黑得白天都要打手电。因为每层楼都装着那种带铁丝网的防盗窗,住在附近的年轻人就给取了个“铁笼子”的外号。我特意绕过去看过,确实,那些生锈的铁丝网把整栋楼包得严严实实的,乍一看真像个大笼子。
这些称呼怎么来的
和街边卖煎饼的大姐聊起这事,她一边翻着面糊一边说:“学生们脑洞大着呢!你看那些宿舍楼,窗子小得像枪眼,晚上亮灯的时候,一格一格的,可不就像军事地图上的碉堡嘛。”她说的这个比喻让我恍然大悟。后来在菜市场遇上位退休的老教师,他推推老花镜告诉我:“‘铁笼子’那些楼当年可是第一批装防盗网的,那时候治安没现在好,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关在铁网里。现在年轻人说起这名字,反而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老百姓给建筑取外号,从来不管设计图纸上叫什么官方名称。就像我老家那边,有栋写字楼因为外墙反光太刺眼,被大家叫做“闪光弹”;还有个小区的阳台设计得歪歪扭扭,立刻得了“醉汉楼”的诨名。这些外号虽然听着不太正经,但特别形象,比那些“齿齿国际”“齿齿豪庭”的称呼亲切多了。
现在走在大学城周边,能明显感觉到这些民间叫法已经深深融入了日常生活。外卖小哥接单从来不说某某宿舍楼,直接问“炮楼几号门”;连快递驿站都把收货地址简写成“炮楼区3栋”。有次听见两个女生商量晚上去哪自习,一个说:“要不别去图书馆了,‘铁笼子’那边新开了家奶茶店,咱们去那儿坐坐?”你看,这些外号早就成了活生生的导航坐标。
黄昏时分,我特意绕到“炮楼”下面转了转。正是下课时间,阳台上晒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有个男生在晾球衣,还有个女生在给窗台上的多肉浇水。这些鲜活的日常场景,和“炮楼”这个硬邦邦的称呼形成了奇妙的对比。也许再过二十年,当这些学生都当了爸爸妈妈,回母校时还是会指着那片红房子说:“看,那就是我们当年住的炮楼。”
这些生动又带着点调侃的别称,就像给冷冰冰的水泥建筑注入了温度。它们不只是代号,更承载着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城市在变,建筑会老,但这些有趣的民间智慧,反而会在茶余饭后的谈笑间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