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靖江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我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刚来靖江大学城报到那会儿。一位学长热情地给我指路:“从南门出去,走到那片红砖楼就是炮楼了,吃饭买东西都方便。”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抗战电影里那些碉堡的影像,心想这地方起名可真够特别的。
后来待久了才明白,原来这个外号在学生中间流传已久。那片建筑群就在大学城生活区外围,由七八栋六七层高的旧楼组成。说它们旧,其实也就是九十年代末的样式,外墙是那种暗红色的砖块,楼与楼之间挨得特别近,从远处看,确实有点像旧时的防御工事。
这些楼啊,底层全是商铺,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有麻辣烫、螺蛳粉、黄焖鸡米饭这样的快餐小店,也有复印店、理发店、水果摊,甚至还有几家小小的奶茶店和桌游吧。一到傍晚,各种香味就混在一起飘出来,孜然味、火锅味、烤红薯味,交织成一股独特的生活气息。
炮楼里的烟火日常
我记得特别清楚,大二那年冬天,经常和室友去炮楼一家叫“老地方”的小店。那家店门脸不大,就摆得下五六张桌子,但老板娘做的牛肉面真是一绝。面是手擀的,劲道得很,汤头熬得浓白,上面铺着几大片厚厚的牛肉。老板娘人也好,知道我们是学生,有时候会多给我们加点面,或者送一小碟自家腌的泡菜。
那会儿我们都没什么钱,炮楼的物价正合适。十五块钱能吃碗热腾腾的面,再加个煎蛋,整个人都暖和了。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学生,听着隔壁桌聊考试、聊社团、聊恋爱那点事儿,就觉得这地方特别真实,特别有温度。
炮楼里还有家开了很多年的打印店,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叔,我们都叫他“王叔”。他那儿的打印价格比学校里面便宜,而且不管你多晚去,只要卷帘门还没完全拉下来,他都会帮你印。期末时候,大家排着队印复习资料,他一边操作着机器,一边还会跟同学们聊几句:“这么晚还印资料啊?注意身体,别熬太晚。”简单一句话,却让人觉得挺暖心的。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其实构成了很多靖江学子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室和宿舍之间,炮楼就像个中间站,既不是纯粹学习的地方,也不是完全休息的场所,而是一个能让人喘口气、换个心情的过渡空间。
炮楼名字背后的故事
对于“炮楼”这个名字的来历,我问过不少学长学姐,得到过好几个版本的说法。最流行的一个是说,因为这些楼形状方正,窗户又小又密,整体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军事堡垒。另一个说法就比较戏谑了,说是男生们给起的,暗指这些楼里住的不少是情侣,经常“炮火连天”。不过这种说法嘛,当个玩笑听听就好。
我倒觉得,这个名字能流传开来,主要还是因为它形象好记。比起官方那些“学苑小区”、“青年公寓”之类的正式名称,“炮楼”两个字一下子就刻进脑子里了。而且这个略带调侃的名字,反而让学生们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某种亲切感——就像给好朋友起外号一样,越熟悉才越敢开玩笑。
现在想想,“炮楼”这个称呼能被一届届学生传下来,本身就说明这个地方在靖江大学城的生态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是规划出来的商业区,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生活圈,有点杂乱,但充满活力。
有时候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路过炮楼那片区域,能看到各色灯光从不同店铺里透出来,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进出,有说有笑。那种感觉很难形容,既不是大城市的繁华,也不是乡村的寂静,而是一种独属于大学周边的、短暂而珍贵的热闹。
这些红砖楼立在那里有些年头了,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批新生。楼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炮楼”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也许在很多靖江校友的记忆里,这个不太雅观却格外亲切的称呼,已经和他们的青春牢牢绑在了一起。
如今再听到“炮楼”这个词,我想到的已经不是军事工事,而是那些热气腾腾的夜晚,那些简单却满足的时光。那些楼或许普通,但它们见证了多少年轻人的欢笑、迷茫、成长和离别。这大概就是靖江大学城周边这片区域最特别的地方吧,它以最朴实的方式,融入了无数人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