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嫩茶论坛,格尔木新茶品鉴交流会
清晨的格尔木总是带着些凛冽,即便是在盛夏,空气中依然能嗅到昆仑山雪线的味道。可偏偏在这样的地方,却孕育出了让人惊喜的茶香。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高寒与清茶,原本不怎么搭调的两样东西,在这里偏偏就撞出了火花。
走进会场,那股子熟悉的、带着点青草气的茶香就扑面而来。今年的新茶已经摆上了桌,嫩绿的叶子在水里慢慢舒展,看着就舒服。旁边一位老师傅正不紧不慢地摆弄着他的茶具,见我好奇,他抬头笑了笑:“这茶啊,就得用85度的水,急了就苦了。”
茶香里的高原故事
坐在我对面的扎西是从牧区赶来的,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笑。他端起茶杯,小心地吹了吹:“以前我们这儿只喝酥油茶,咸的。第一次尝到这种清茶的时候,还真不习惯。”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味,“可现在不一样了,家里来了客人,我都泡这个。”
确实,这几年格尔木的茶文化悄悄地在变。街上新开了几家雅致的茶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品茶。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点一点,像茶叶在水里慢慢展开那样自然。
这次格尔木嫩茶论坛来的都是爱茶的人,有本地的茶农,也有远道而来的茶商。大家围坐在一起,话题总离不开手里的这杯茶。有人说起今年春天采摘时的天气,有人讨论不同山头的茶叶特点,热热闹闹的,倒不像是个正经的论坛,更像是老友聚会。
一位从西宁来的茶商告诉我,他现在每个月都要来格尔木一趟。“这边的茶特别,有种说不出的清冽。”他抿了一口茶,仔细品了品,“像是把雪山的气息都收进叶子里了。”
茶杯里的新变化
今年的新茶确实有些不一样。传统的工艺还在,但多了些新花样。听说有茶农尝试在茶园里种了特定的草木,说是能给茶叶添些特别的香气。这个创新挺有意思——既守着老祖宗的手艺,又琢磨着怎么让茶更好喝。
在现场转了一圈,发现年轻人还真不少。有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自家茶摊前忙碌,手法熟练得很。“我爸种了半辈子茶,”她一边给客人斟茶一边说,“现在该我接上了。”问她有什么新想法,她眨眨眼:“还在学呢,不过总觉得咱们格尔木的茶,该让更多人知道。”
这话说得实在。格尔木嫩茶论坛办了这几年,不就是为了这个么?让好茶走出高原,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独特的风味。说起来,茶这东西挺奇妙的,一杯下肚,天南地北的人都能聊到一块儿去。
窗外天色渐晚,会场里依然茶香袅袅。几位老师傅还在那儿慢悠悠地品着茶,偶尔交谈几句。那份从容,那份专注,让人不忍打扰。我想,这大概就是茶文化的精髓——不着急,慢慢来,好东西需要时间。
临走时又遇到了扎西,他正在学着用盖碗泡茶,动作还有点生疏,但神情专注。“明年这时候,”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一定能泡得更好。”我点点头,相信他一定可以。毕竟,在这片高原上,有这么多人正用心守护着、也创新着对于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