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喝茶上课群,河津品茶学习交流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群,叫“河津喝茶上课群”。说实话,刚看到这名字我还愣了下,喝茶就喝茶,上课是上什么课?好奇心驱使下点了申请加入,没想到从此打开新世界大门。
群主是个姓陈的老茶客,大家都叫他陈老师。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是在他家茶室,七八个人围坐在长条茶桌前,他边烫茶杯边笑着说:“咱们这儿不搞玄乎那套,就是喝喝茶聊聊天。普洱生茶像二十岁小伙劲儿冲,熟茶像四十岁大哥温润,你们品品是不是这个理?”这么一说,顿时觉得茶没那么高深莫测了。
茶香里的慢时光
记得有次尝岩茶,新来的小李呛得直咳嗽。陈老师也不恼,慢慢换了个白瓷盖碗:“先用这个,紫砂壶吸味,新手尝不出差别。”他教我们先闻香,再小口抿,用舌头轻轻搅动茶汤。“别急着咽,让茶汤在口腔里转个圈。”那天我头回品出所谓“岩韵”,喉底真有股甘甜在打转。
这种河津品茶学习交流特别接地气。不像茶艺表演那么刻板,更像是朋友串门。王阿姨总带自家炒的花生,每次都说:“光喝茶刮胃,配点零嘴儿。”大家喝着茶聊着天,从茶叶保存聊到孩子教育,茶桌成了分享生活的角落。
说来也怪,自从参加河津喝茶上课群的活动,我这暴脾气都温和不少。以前泡茶都是水一冲了事,现在会静静看着茶叶在杯里舒展。陈老师说这是“茶修”――不是修行,是修养。周末早晨我也开始学着给自己泡壶茶,看着晨光透过窗帘洒在茶席上,心里特别踏实。
上个月我们搞了次白茶主题会,老茶客带来十年陈的寿眉。茶汤橙亮得像琥珀,入口绵滑,有种淡淡的药香。坐我旁边的张姐突然说:“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柜子。”一句话引得大家纷纷说起与茶有关的记忆。原来茶不只是茶,是通往回忆的钥匙。
最近群里年轻人多起来了,二十出头的小美带着冷泡茶来参加活动。玻璃瓶里飘着几朵桂花,她说这是自己瞎捣鼓的“青春版”龙井。陈老师尝了直点头:“茶就该这么玩,我们老家伙泡一辈子热茶,没想到冷着喝也别有风味。”老茶客和新茶人互相学,挺有意思的。
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群里发布活动通知。有时候是正经学茶知识,有时候就是找个河边茶馆闲坐。茶喝透了,话聊开了,压力也散了。这种既能学东西又能交朋友的方式,比刷手机有意思多了。如果你在河津,真建议来找我们坐坐,保证你来了就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