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巷
站台之外的另一番光景
火车缓缓停靠在青铜峡站台,旅客们拎着大包小包匆匆涌向出站口。大多数人的目的地都很明确——要么是转乘公交进城,要么是直接打车离开。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就在火车站北侧围墙的拐角处,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径。那天我也是偶然发现的,原本想找个地方抽根烟,却意外走进了这条青铜峡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
刚走进去,时空仿佛突然慢了下来。巷子不宽,勉强能容两辆电动车交错通过。脚下的水泥路面裂着细缝,几簇野草从缝隙里倔强地探出头。左侧是火车站的老旧围墙,红砖已经褪色,爬满了青苔;右侧则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偶尔能听见里面传来电视声和炒菜的滋啦声。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往里走不远,有个修鞋摊。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正给一只皮鞋换底。他的工具箱漆皮都快掉光了,但每件工具都摆得整整齐齐。“老师傅,在这摆摊多久了?”我蹲下来问道。他头也不抬,手里的锥子熟练地穿过鞋底:“二十多年咯,火车站还没扩建就在这儿了。”说话间,一个系着围裙的大姐从旁边小吃店跑出来,把两个包子塞到老师傅手里:“趁热吃,刚出笼的。”
这条青铜峡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其实和车站后街的小巷是相通的。再往深处走,空间稍微开阔了些,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这里聚集着几家小店:五金杂货、裁缝铺、还有一家只摆着叁张桌子的小面馆。临近中午,面馆飘出浓郁的羊肉香味,系着白围裙的老板正站在门口揉面,案板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
“我这臊子面,好多老顾客专门坐火车过来吃呢。”老板见我驻足,笑呵呵地搭话。他说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附近厂子的工人都爱来吃饭。后来厂子搬走了,人就少了,“不过现在也挺好,清静”。
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巷子最里头有家旧书店,门脸小得几乎会被错过。推门进去,铃铛叮当作响,满屋子都是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书店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白手套修补一本泛黄的《青铜峡志》。“这本可不好找了,”他小心翼翼地理平书页,“里面还记着咱们这条巷子以前的样子呢。”
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渐渐拼凑出这条车站后街的小巷的历史。原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职工宿舍区,晚上下班时间,整条巷子都飘着饭香,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后来新城区发展起来,老住户陆续搬走,巷子就慢慢安静了。“年轻人嫌这里旧,都往高楼里搬啦。”老人轻叹一声,继续低头修补他的旧书。
我买了一本九十年代出版的青铜峡地图,果然在上面找到了这条巷子的标注。那时候它还被称作“车站后街叁巷”,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
走出书店时已是黄昏,夕阳把巷子的影子拉得很长。修鞋师傅正在收摊,小心地把工具一件件收进木箱;面馆里飘出葱花爆锅的香气;几个放学的小孩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从身边掠过。我站在巷口回望,突然觉得这条青铜峡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个时间的容器,装着一座小城不曾言说的往事。
回到火车站广场,人流依旧匆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一墙之隔的地方,还藏着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匆忙的脚步声,没有列车的汽笛声,只有寻常人家的炊烟和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