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黄山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
这两天刷手机,总能看见一条挺让人纳闷的新闻——黄山有个初中生,为了一通叁小时的长途电话,竟然花掉了整整八百块钱。这事儿听着就离谱,对吧?我头回看到标题,心里咯噔一下:现在的小孩,都这么花钱如流水了吗?
仔细了解下来,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那通电话,不是什么炫富或者无聊的闲聊。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那天是奶奶生日,孩子想给爸妈打个电话,让奶奶听听儿子的声音。偏偏山里信号时好时坏,手机怎么也连不上。孩子一着急,跑到镇上找了个能打长途电话的小店,店主开口就要按分钟高价收费。孩子摸着口袋里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咬咬牙,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这八百块钱,到底花得值不值?
电话那头,妈妈听到孩子声音时哽咽了;奶奶握着听筒,笑得眼角都是皱纹。叁个小时里,他们说着家长里短,说着考试成绩,说着地里的收成。孩子在电话这头说得口干舌燥,却舍不得挂断。他说,这是半年来说话最多的一次,好像爸妈就在身边。
有人说这孩子傻,八百块能买多少东西啊。可你要是见过留守孩子望着村口等父母回家的眼神,或许就能理解这通电话的分量。钱花了可以再攒,但有些情感,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
这事儿让我想起以前在县城读书那会儿,为了给在外省打工的爸爸打个电话,得走四五里山路去邮局排队。那时候一分钟话费要一块多,每次通话都像打仗,提前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生怕浪费一分一秒。现在条件好了,可有些孩子依然要为了一通完整的电话付出代价。
其实像这样的黄山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事件,在不少偏远地区都有发生。通信不便成了横在亲情之间的一道坎。有些孩子为了和父母视频,要爬到山顶找信号;有些孩子一个月只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因为话费太贵。
想想也是心酸。现在城里孩子动不动就视频聊天,可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连听爸妈说句“吃饭没”都要算计着话费。这种差距,不是一句“条件有限”就能带过的。
那天看报道里说,孩子打完那通叁小时电话后,抱着空钱包在电话亭门口坐了很久。问他后悔吗,他摇摇头:“就是下次得攒更久的钱了。”这话听着让人怪难受的。
或许我们该想想,在到处都是智能手机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孩子要为通个电话发愁?移动信号塔能不能多建几个?话费套餐能不能更实惠些?这些看似小事,却关系着成千上万留守家庭的喜怒哀乐。
说到底,那八百块钱买的不是通话时长,是一个孩子对亲情的全部渴望。当别的孩子纠结买什么牌子的运动鞋时,这个黄山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只是为了听爸妈说声“生日快乐”。
这事儿传开后,村里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帮留守老人和孩子装视频软件,教他们用无线网络。虽然信号还是时断时续,但至少视频通话不用按分钟计费了。这算是个好的开始吧。
有时候我在想,科技发展这么快,是不是也该等等那些被落在后面的人?让每个想家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给爸妈打个电话,说说最近的烦心事,听听父母的唠叨。这个要求,真的不算过分。
夜深了,不知道那个花掉八百块打电话的孩子,此刻是不是正抱着手机等父母的来电。希望下次,他不用再为通话时长发愁,能和爸妈好好聊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