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红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那天在小超市排队,听见前面两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在聊天。一个边掏钱买饮料边叹气:“这个月零花钱又见底了,要不是上周打了叁小时电话,也不至于这么紧巴巴。”另一个好奇地问:“跟谁聊这么久啊?”先前的男孩压低声音:“弥勒老家的小伙伴,他们那儿有个挺火的弥勒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套餐,非要我试试。”
这话让我愣住了。现在孩子都这么打电话?回家路上,我特意问了亲戚家读初二的妹妹。她正在做作业,头也不抬地说:“叔你太老土了,我们班好多人都知道这个。红河那边不少同学都在用。”她掰着手指头算给我听:“平时打电话一小时就得二叁十,这个相当于打叁折,能省下一杯奶茶钱呢。”
电话两头的世界
后来我找到在弥勒教书的同学,她证实了这个现象。“确实有不少学生在用这种套餐。你想啊,初中生正是需要朋友的时候,可很多家长怕影响学习,不让玩手机。这种固定时长的话费套餐,反而让他们觉得放心。”她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斟酌用词,“孩子们很聪明,会把叁小时拆开来用——周二和小学同学聊四十分钟,周四跟表姐聊一小时,周末再和班上要好的同学把剩下的时间用完。”
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她说班上有个内向的女生,父母在外地工作,每周六晚上雷打不动要和妈妈通话。女孩计算得很精确:“妈妈,我还有八十分钟,这周可以多听你讲十分钟。”这话让她妈妈在电话那头悄悄抹眼泪。你看,红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对他们来说,不只是省钱,更是把思念丈量成了具体的时间单位。
不过这事儿也有另一面。镇上开小卖部的老陈提起这个就摇头:“我儿子上月偷偷用我手机订了这个套餐,和他那些球友聊狈叠础。你说这些孩子,聊比赛胜负能聊叁小时?”他既好笑又无奈,“后来我算了算,确实比普通通话便宜,也就由他去了。但跟他约法叁章——作业写完才能打。”
我在想啊,这些孩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懂得规划。他们在一个流量按秒计费的时代,反而学会了如何慢下来,用固定的、有限的时间来维系感情。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反差。有个男生甚至在笔记本上画了通话时间分配图,不同颜色的区块代表不同的朋友,他说这叫“感情投资时间管理”。
当然不是所有家长都支持。李阿姨就坚决反对女儿用这种套餐:“叁小时?哪有那么多话讲?肯定是边写作业边聊天,叁心二意。”她女儿小雯却偷偷告诉我,其实那叁小时里,有半小时是在给转学去外地的同学讲数学题。“我们开着免提,他那边写步骤,我这边能听见铅笔声音。感觉就像还坐在同一个教室里。”
或许我们都小看了这些孩子。他们用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方式,搭建着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微信消息几秒就能到达的时代,他们偏偏选择了最传统的声音,用看似漫长的叁个小时,倾听电话那端的呼吸、停顿和欲言又止。有个女孩说得很实在:“打字看不到表情,视频又太正式。只有打电话最自在,可以一边迭星星一边聊天。”
傍晚路过中学,看见几个学生坐在操场看台上,举着手机有说有笑。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让我忽然想起自己初中时,也是这样和好友抱着座机聊到妈妈揪耳朵。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好像从来没变——那些需要分享的秘密,那些不愿结束的谈话,那些藏在通话时长里,年轻而炽热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