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车站的小街道
日喀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
走出日喀则火车站,最先瞧见的当然是宽阔的广场和笔直的马路。可你要是只盯着这些,那可真要错过好东西了。我说的,就是火车站正对面那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子。它就像个害羞的藏族孩子,躲在宏伟建筑的背影里,不声不响,却藏着一整个活色生香的小世界。
你往那边走,还没完全进去,声音和气味就先涌过来了。不是火车汽笛那种急促的轰鸣,是另一种更生活化、更绵长的动静。巷口有家甜茶馆,门帘半卷着,浓郁的茶香混着奶味,热腾腾地往外冒,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拉着你的衣袖。
抬脚迈进去,脚下的石板路不算平整,走起来有点硌,却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巷子窄,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藏式小楼,白色的墙壁下方涂着绛红色的边,那是日光长久亲吻过的颜色。晾衣绳横七竖八地牵在半空,挂着的不仅是衣物,还有五彩的经幡布片,随风轻轻摆动。
这里的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没有醒目的霓虹招牌,店名都是用汉藏两种文字工工整整地写在木牌上。有卖糌粑和风干牛肉的粮油铺子,店主是个脸颊红扑扑的阿佳(姐姐),看见生人也不吆喝,只是憨厚地笑着;旁边是家五金杂货店,叮叮当当的,老板正跟人讨价还价,说的藏语我听不懂,但那爽朗的笑声却是共通的。
再往里走,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檀木和酥油混合的香味,那是一家卖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的小店。铜制的酥油灯、转经筒静静陈列,上面精细的刻痕在昏暗的光线里闪着微光。我拿起一个小转经筒在手里摩挲,店主老人并不急于推销,只是微微点头,眼神温和,仿佛在说“缘分到了,它自然会跟你走”。
这条邻近车站的小街道,仿佛自成一个小小王国。火车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归家的游子,来了又走,行色匆匆。而一街之隔的这里,时间却像是被拉长了,流淌得缓慢而从容。你能看到摇着转经筒的老人慢悠悠地踱步,也能看到刚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嬉笑着从你身边跑过,带起一阵风。有个小伙子蹲在自家店门口,就着一碗糌粑,呼噜呼噜地吃着午饭,那满足的神情,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真切。
我忽然觉得,这条日喀则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才是这座城市的呼吸。车站代表着抵达与离开,是动;而这里,代表着停留与生活,是静。它不像那些为游客准备的商业街,带着些刻意装扮的姿态。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它就是我们这些过路客,掀开这座城市门帘后,偶然窥见的最真实的内里。
站前广场上,或许人们讨论的是海拔、行程和景点。而在这条巷子里,人们聊的是今天的牛肉新不新鲜,孩子的功课,以及明天要去哪个寺庙添盏酥油。这是日喀则的另一种心跳,平稳,有力,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我在巷子深处的甜茶馆里坐下,要了一壶甜茶。茶很暖,香味醇厚。旁边桌是几位本地老人,他们说话的声音不高,像念经一样绵长而有韵律。我虽然听不懂,却觉得这声音和这茶香一样,能让人心安。透过茶馆小小的窗户,还能望见火车站那现代化的穹顶,它们离得如此之近,却又仿佛处在两个不同的时空维度里。
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头望了望。它依旧安静地待在那里,不争不抢。但我心里明白,这条看似寻常的邻近车站的小街道,已经用它独有的方式,把一份对于日喀则的、带着温度的记忆,悄悄塞进了我的行囊里。这份记忆,比任何明信片上的风景,都更要厚重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