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附近50元临时女工哪里寻
这几天在菜市场买菜,总听见几个阿姨在议论,说想找点零工补贴家用。有位大姐边挑西红柿边念叨:“咱东台有没有那种日结的零活?一天能给个五十块就挺好。”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起最近老是听到有人打听——东台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
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有点发蒙。五十块钱现在能干啥呢?也就是两杯奶茶钱,或者买叁斤猪肉。可偏偏就这么个价钱,成了不少女农民工接零活的行情价。她们大多四五十岁,会踩缝纫机的去小作坊帮忙,有力气的在物流点分拣快递,手脚利落的还能给餐馆洗菜备料。
零工市场在哪儿
那么问题来了,附近50元临时女工哪里寻?我特意起了个大早,跟着邻居王婶去劳务市场转了转。才早上五点半,天刚蒙蒙亮,街心公园拐角已经聚了百来号人。男的蹲在路边抽烟,女的叁五成群站着,手里都拎着布包,里面装着水杯和干活的手套。
有个穿红褂子的阿姨告诉我,她上周在城东包装礼品盒,忙活大半天正好挣了五十。 “现在厂里淡季,出来碰碰运气呗。”她扯了扯皱巴巴的衣角,“就是活儿不稳定,有时候等一上午也接不到合适的。”
正说着,开来一辆小货车。司机探出头喊:“去开发区装灯具,要六个人!”瞬间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我看到两个大姐手脚麻利地挤到最前面,扒着车窗连声问:“多少钱?日结吗?”
这种场面每天都在上演。这些女工就像城市的候鸟,哪儿有活往哪儿飞。建筑工地需要临时筛沙子,家政公司缺人做开荒保洁,甚至谁家办酒席要人帮忙洗菜洗碗——都是她们的机会。
五十块钱背后的日子
后来我认识了李姐,她刚从服装厂出来,坐在花坛边啃馒头。 “儿子在念大学,每月生活费要一千五。”她掰着手指算,“我在这等包装的零工,装一箱五毛钱,手快的话一天能装百来箱。”说到这里她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就是腰椎受不了,站久了直不起来。”
她手机响了,是儿子发来的消息,说要买参考书。李姐赶紧翻微信联系人,挨个问有没有要临时工的。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东台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会成为那么多人的牵挂。
这些大姐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找活儿,主要靠老乡互相介绍。她们有个微信群,谁接到活儿就在群里喊一声。有次加工圣诞礼品,一条消息发出去,半小时就凑够了二十人。
劳务市场旁边卖煎饼的大爷都熟悉她们了。“经常看见几个人合买一个煎饼分着吃,就为省下两块钱。”他翻着鏊子上的饼叹气,“这年头,五十块钱的活儿都抢破头。”
如今走在东台街头,我会特别留意那些拎着布包站在路口的中年女性。她们可能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靠着零星的临时工作支撑着家庭。或许下次再听到有人问附近50元临时女工哪里寻,我们可以多留意家政群、超市促销招工,或者帮身边需要短工的单位和这些大姐牵个线。
晚上路过劳务市场,还看见几个身影在路灯下等着。明天太阳升起时,这里又将聚集起寻找机会的人们。她们握着的不仅是工具,更是对生活的期盼——虽然微小,却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