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学院外援女,校外援手女生事件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前两天路过讷河学院门口,听见几个学生在讨论什么“外援女”的事儿,当时我就纳闷了,这大学里头怎么还有这种说法?后来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完全不是我想的那回事。
原来啊,这个“校外援手女生”指的是那些从其他学校过来交流学习的学生。讷河学院这几年发展挺快,和周边好几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每隔段时间,就会有一批外校生来这里短期学习。这些姑娘们穿着自己学校的校服,走在校园里特别显眼,慢慢地同学们就开始用“外援女”这个称呼了。
校园里的新鲜面孔
你还别说,这些外来学生的到来,确实给校园带来了不少变化。食堂里能听到不同口音的聊天,图书馆里能看到不同的学习习惯,就连篮球场上都多了几个陌生的矫健身影。有个本地学生告诉我:“她们带来的不只是行李,还有很多新鲜的想法。”比如有个女生把她们学校的“读书角”模式带了过来,现在图书馆叁楼那个特别温馨的阅读区,就是受了她的启发改造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交流项目刚起步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有的外校生刚来不适应,觉得食堂饭菜不合口味;本地学生有时候也觉得这些“外人”占了自习室的座位。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这种交流其实挺有意思的。
我认识一个叫小静的女生,她就是去年来的“外援女”。刚开始挺孤单的,后来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社团,现在可是社团里的红人。她说:“刚开始确实有点想家,但是这里的同学都很热情。我教他们写毛笔字,他们带我去吃本地小吃,这种感觉特别好。”
这样的故事在校园里越来越多了。有些本地学生和外校生成了好朋友,甚至开始一起做课题研究。有个学生跟我说,他们小组最近在做的一个社会调查,就是受了外校同学的启发才想到的选题。
现在走在讷河学院的校园里,你能明显感觉到气氛不太一样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偶尔还能看到他们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这种争论反而让大家的思维更活跃了。有个教授私下跟我说,这些交流生的到来,确实让课堂讨论的质量提升了不少。
当然啦,这种交流项目还在不断完善。学校最近就在考虑,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外校生配个“校园伙伴”,让她们能更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毕竟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能多交几个朋友,多学点东西,这才值得嘛。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两天在校园里看到的一幕:几个本地学生正带着两个“外援女”在参观学校的历史陈列室,讲解得可认真了。那个场景,让人觉得特别温暖。或许这就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吧——开放的、包容的,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看来啊,这个“讷河学院外援女”的说法,现在已经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刚开始听着有点别扭,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学校开放的证明吗?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渐渐融合,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