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约茶上课,开平品茗学习交流
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开平约茶上课”的邀约,第一次见到这说法时还愣了神——喝茶就喝茶,怎么还扯上上课了?直到被朋友拉着参加了一次,才发现这真是个有意思的组合。
那是个周六午后,我们约在开平老街的茶室。木门一推,茶香就扑了个满怀。店主是位穿着棉麻衫的姑娘,她没急着泡茶,反而先让我们摸摸桌上的茶饼。“像不像老树皮?”她笑着问。我们轮流捧着那块普洱茶饼,粗糙的触感让人想起山间的古茶树。
当茶香遇见知识
热水冲入盖碗的瞬间,茶香腾地升起。店主边演示冲泡手法边说:“你们看,水要沿着杯壁慢慢下,这叫‘唤醒’茶叶。”她说话时手上没停,动作行云流水。有人问为什么不用玻璃杯直接泡,她眨眨眼:“好茶像好朋友,得用心对待。”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其实这种开平品茗学习交流最打动我的,是它不像正经课堂那样严肃。你可以随时举手问“为什么这泡茶味道变了”,也可以凑近看茶叶在水中舒展的样子。记得尝第叁泡时,旁边的大姐突然说:“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的茶缸。”话题就这么打开了,大家纷纷说起自己与茶的故事。
说来有趣,在开平约茶上课的场合里,最容易聊开的反而是茶之外的事。上次遇见个90后茶农,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接手家里的茶园。但他在大学学了电商专业后,反而选择回乡用直播卖茶。“得让茶年轻起来,”他给我们看手机里的直播画面,“要不哪天这些老茶树就没人照顾了。”
那天我们尝了他带来的新茶,味道清冽中带着甜。他说这是他和父亲试验的新工艺,既保留传统又符合年轻人口味。喝着那杯茶,我突然觉得手里捧着的不仅是茶汤,更像是一个年轻人与传统的对话。
现在开平这类活动越来越多了。有次我参加的主题是“茶与诗词”,老师泡着铁观音,带我们读苏轼的茶诗。茶香氤氲中,那些诗句好像都活了过来。不用死记硬背,喝着茶自然就记住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妙处。
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吸引人,大概是它把知识泡进了生活里。就像昨天朋友说的:“在开平品茗学习交流之后,现在我每泡一壶茶都会想起那些小窍门,喝茶变得更有趣了。”确实,当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谁还会觉得枯燥呢?
茶凉了可以再续,但那些在茶香中交流的时光,却像第一泡茶的滋味,始终留在记忆里。每次经过茶室,看见里面围坐喝茶聊天的人们,都会想起那个下午——我们因为一杯茶相遇,却在交流中收获了比茶更丰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