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初中生一小时50元,德令哈中学生时薪五十元
德令哈的黄昏来得总比东部晚些,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校门口叁叁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往外走,有个男孩站在公告栏前看了很久,手指轻轻划过那张家教广告——「初中辅导,时薪五十元」。
其实在德令哈这样的小城,五十块能买到什么呢?两杯奶茶,或者一顿简单的午餐。可对很多初中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笔靠知识换来的收入。
藏在作业本里的经济课
我认识一个叫小卓的初二学生,从去年开始给六年级的学弟补课。最初只是邻居阿姨随口一提,没想到小家伙教得挺像样。每次拿到那张淡绿色的五十元纸币,他都会仔细夹进字典里。「比过年红包实在多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这是我自己挣的。」
你说怪不怪,自从开始教别人,小卓自己做题反而更认真了。生怕讲错一个知识点,提前要把奥数题反复验算好几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在德令哈,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有些家长开玩笑说,与其让孩子玩手机,不如让他们「知识变现」。虽然只是玩笑话,但确实有不少孩子通过家教体验到了劳动的重量。
时薪背后的温度
不过啊,事情都有两面性。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这条路。隔壁单元李姐家的女儿,试了一次就放弃了——她说看着小学妹困惑的眼神,比自己做题紧张十倍。
确实,能把题做对和能把人教会,完全是两码事。这需要耐心,需要表达能力,甚至需要点共情能力。有个初叁女孩准备了整整叁页纸的讲解提纲,就怕小学弟听不懂。结果人家一听就明白,她反而愣在原地,准备好的「教案」都没派上用场。
这些发生在德令哈的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帮妈妈看店。收了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我能帮上忙」的成就感。现在这些初中生拿着五十元时薪,收获的何尝不是类似的成长呢?
当然要提醒的是,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赚这五十元耽误了学习,那就本末倒置了。好在大多数孩子心里都有杆秤,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
夜色渐深,德令哈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刚刚结束家教的初中生们,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口袋里或许装着今天的报酬,但更珍贵的,是这段独特的经历给予他们的历练。知识的价值,责任的分量,还有靠自己能力获得认可的喜悦——这些看不见的收获,早就超过了五十元的标价。
街角那家文具店的老板娘说,最近来买备课本的中学生变多了。问起来,都说是讲课要用。你看,德令哈初中生一小时50元的故事,还在继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