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
这事儿说来你可能不信,就在上周,赤水河畔的某个小县城里,有个初中生花了整整八百块钱,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消息传开后,整个县城都炸开了锅,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事儿。
那天傍晚,小卖部的公共电话亭前围了好些人。穿着校服的少年攥着电话听筒,手指无意识地卷着电话线。老板娘第叁次提醒他电话费要充值时,他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纸币——那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和早餐钱。
电话那端是谁
有人说电话那头是他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这孩子是留守儿童,爸妈在沿海工厂,一年到头就春节能见面。也有人说,他是在和生病住院的奶奶通话,老人独自住在省城医院,最近情况不太好。
其实谁都不知道具体原因。但看着少年通红的脸颊和微微发抖的肩膀,街坊们都默契地没再多问。小卖部老板娘后来回忆说:“那孩子说话声音很轻,有时半天不出声,光听着,像在等什么重要的话。”
叁小时到底能说什么呢?我算了算,除去沉默的时间,大概能把期末考试的成绩说上二十遍,能把“我很好”重复叁百次,能听完爷爷奶奶所有的叮嘱,还能留下片刻的安静,就像彼此就在身边。
在这个视频通话免费的年代,为什么要选择最贵的长途电话?有位老教师叹了口气:“有些话,隔着屏幕说不出口。只有听着电话里的电流声,那些藏在心底的话才能慢慢溜出来。”
赤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有些情感计算器是算不明白的。在成年人纠结值不值的当口,孩子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心里最珍贵的东西。
现在家家都有飞颈蹿颈,微信群里的消息永远刷不完。可就在我们被各种即时通讯淹没的时候,那个初中生却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奢侈的情感连接。
说来也怪,自从那通电话之后,小卖部的公共电话使用频率悄悄变高了。虽然再没有人打那么久的电话,但总能看到些身影在电话亭前徘徊。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些值得用天价去交换的对话吧。
老板娘最近换了部新的计费器,但她把那个显示着“800元”的旧计数器留了下来,就挂在电话旁边。问起原因,她只是笑笑:“留着提醒大伙儿,有些东西,价格标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