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100米内学生约,黑河百米附近学子邀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在黑河边散步,偶然听见两位家长聊天,说现在不少学生都爱约在“黑河100米内”碰头。我当时就琢磨,这黑河百米附近,怎么就成了学子们相约的热门地儿?
沿着河岸往南走,果然在离水面不到百米的凉亭里,看到几个穿校服的学生。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比划着物理题,旁边的女生时不时点头。河风把练习册的书页吹得哗哗响,他们顺手用文具盒压住,继续讨论。这场景让我忽然明白了什么——黑河百米附近学子邀伴学习,还真不是随便选的地方。
流动的课堂
我又往上游走了段,柳树下的石凳上坐着叁个学生。其中一个正背诵古诗,声音伴着流水声,莫名和谐。问了下才知道,他们住在不同小区,但都愿意多走几步来这儿。“在家里憋得慌,图书馆要抢座,这儿多自在。”扎马尾的女生边说边指向对岸,“你看,视野开阔,背书累了看看水面,眼睛舒服。”
确实,比起封闭的空间,河边自有一股生气。微风带着水汽拂面,能让人保持清醒。不少学生都说,在这“黑河100米内”学习,效率反而更高。有个男生俏皮地说:“在这写作文都有灵感,看着流动的河水,思路好像也跟着流起来了。”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遇到两个在画板报的学生。他们学校要搞环保宣传,特意选了河边的空地讨论。穿蓝色外套的男孩说:“我们班主任都知道这个‘据点’了,有时候还会过来转转,偶尔指点几句。”这倒让我想起以前上学时,学校后墙外那片小树林,也是我们秘密基地。
现在城市里适合学生聚集的公共场所确实不多。咖啡馆太吵,图书馆要安静,反倒是这黑河百米附近,成了个折中的好选择。不需要消费,不用预约,随到随坐。遇上认识的同学,挪个位置就能一起学习。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户外自习室”,倒是比刻意安排的地方更有生命力。
太阳西斜时,我又路过早上那个凉亭。发现那批学生还在,不过现在是在分享手机里存的纪录片。对于黑河生态保护的画面,和眼前景物重合在一起。他们约在这“黑河100米内”,不只是为了学习功课,更像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往回走的路上,看见更多学生叁叁两两地往河边来。有的背着书包,有的拿着运动器材。这“黑河百米附近学子邀”的现象,已然成了这座城市里一道特别的风景。或许在很多年后,这些学子们回忆起青春时光,会想起在黑河边的那些午后,想起河水的声音如何陪伴他们的成长。
快到路口时,听见两个骑单车的学生商量明天几点过来。其中一个说:“老地方见?”另一个爽快答应。我不禁微笑,看来这“黑河100米内学生约”,已经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