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灯塔附近无快餐娱乐场所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昨天老同学来灯塔市玩,晚上想找个能吃喝玩乐的快餐店坐坐,我们愣是开着车转悠了半个城区。
路过市中心那家曾经通宵营业的汉堡店,发现招牌都拆了。隔壁便利店老板摇着蒲扇说:"关仨月啦,现在年轻人都在家点外卖,谁还大半夜跑来吃薯条?"
其实仔细想想,这事儿早有苗头。去年开始,解放路那几家连锁快餐就陆续把24小时牌子摘了。现在晚上九点过后,想在灯塔市找个能歇脚聊天还能吃点东西的地方,真成了难题。
消失的不只是霓虹灯招牌
记得前几年,永辉商场负一层的快餐区多热闹啊。学生们放学后聚在这儿写作业,年轻人约会首选这儿,下夜班的工人来吃碗热乎面。现在呢?整个美食广场空着一大半摊位,就剩两家奶茶店还亮着灯。
我跟开过快餐店的王师傅聊过,他掰着手指头算账:"租金年年涨,外卖平台抽成那么高,夜里两叁个客人还不够电费。"他最后把店改成了只做午市的盒饭档口,毕竟现在写字楼的白领们还是要吃饭的嘛。
这么看来,灯塔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倒是催生了不少新现象。小区门口的快递架总是塞得满满当当,穿各色制服的外卖骑手在巷子里穿梭。人们不是不爱吃东西了,只是换了个方式。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在暖光灯下喝着可乐闲聊的惬意,手机里再多的表情包也替代不了。上周路过小学母校,发现校门口那个卖炸串的流动摊也不见了,城管划了专门的经营区,可整齐划一的柜台总觉得缺了点儿烟火气。
或许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城市越来越规范,街面越来越整洁,可那些随性而至的小快乐,好像也跟着褪色的霓虹灯一起慢慢暗下去了。
昨天最终还是带同学去了新开的购物中心。地下一层全是光鲜亮丽的连锁餐饮,人均消费起码上百。我们转了两圈,最后买了杯咖啡坐在休息区。同学忽然说:"还是想念以前那种,花十几块钱就能坐半天的快餐店啊。"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灯塔附近无快餐娱乐场所,表面看是经营模式淘汰,往深里想,或许是我们把某种轻松随性的生活方式也给弄丢了。现在约人见面都得正儿八经约在咖啡馆,要是谁说"咱快餐店见",倒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回家时特意绕到老城区,看见巷子深处还有家快餐店亮着微弱的灯。玻璃门上贴着"营业至22点"的纸条,店里就一对老夫妻在吃馄饨。我在门口站了会儿,心里盘算着,这个周末要不要约朋友来这儿坐坐——在它还没消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