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建筑群
如果你有机会路过曲阜的大学城,大概率会听到学生们用一种特别的称呼来指代周边的某些建筑——“炮楼”。这个称呼乍一听有些奇怪,甚至带点戏谑,但它就这么在学生们的口耳相传中扎下了根,成了他们大学生活记忆里一个独特的坐标。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从一个学弟嘴里。他指着远处几栋高耸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说:“看,那就是咱们的‘炮楼’。”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楼体细长像碉堡,还是说有什么别的、更复杂的缘由?
“炮楼”印象
说实话,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单从外表看,实在是平平无奇。它们就是那种在中国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边缘都能见到的普通公寓楼。方方正正的造型,整齐划一的窗户,外墙或许因为风雨的冲刷显得有些斑驳。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与不远处崭新的大学教学楼形成了某种耐人寻味的对比。
这些建筑群,密度通常不低,一栋紧挨着一栋。白天看上去或许有些冷清,但一到傍晚,随着学生们下课归来,楼下的便利店、小餐馆亮起灯光,整个区域就瞬间活了过来。炒菜的香味,年轻人的谈笑声,自行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生活气息。
我后来陆陆续续问过一些同学,想搞清楚“炮楼”这个诨名确切的起源。有意思的是,几乎没人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有人说,是因为这楼隔音不太好,晚上动静听得清楚;也有人觉得,纯粹是因为楼的样子像战争片里的防御工事。各种说法都有,莫衷一是。但大家似乎也并不太在意它的真实由来,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暗号”,一个属于学生群体的内部玩笑,用它来指代那个在校外,却又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的独特空间。
“炮楼”里的日子
抛开这个戏谑的称呼,这些建筑群实实在在地承载了许多学生的日常。对于很多大叁、大四的学生,或者考研党来说,这里往往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居住的地方。比起学校宿舍统一的作息和严格的管理,这里显然自由得多。
你可以熬夜复习,不用担心熄灯断电;可以和叁五好友小聚,畅聊到深夜;可以拥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当然,自由也伴随着代价。你得自己交水电费,和处理各种琐碎的家务事。我记得有个朋友就抱怨过,冬天暖气不太足,他得裹着毯子看书。但抱怨归抱怨,那份自己掌控生活的感觉,还是让他,让很多人,选择了留在这里。
这片区域就像是一个奇妙的过渡带。它不属于纯粹的校园,也并未完全融入外面的社会。学生们在这里半只脚踏入现实,学着打理自己的生活,却又依然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那份单纯和理想主义。楼下的煎饼果子摊主,可能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打印店的老板,一到期末就忙得不可开交。这种微妙的社区感,是在规整的校园里难以体验到的。
所以你看,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群,远不止是砖瓦和混凝土的堆砌。它们是一个个故事的容器,装着年轻人的奋斗、迷茫、友谊,或许还有青涩的爱情。那个略显粗粝的称呼“炮楼”,反而成了这段复杂、鲜活记忆最贴切的标签。它不优雅,但足够真实,充满了生命力。下次你若再听到,或许就能会心一笑,明白那指的不仅仅是一栋楼,更是一段热气腾腾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