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茶饮小叙
那杯茶里的青春印记
六盘水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毕业后这几年,每次路过那条窄窄的巷子,总能闻到空气中飘着的茶香混着糕点甜味。这条不到两百米的小街,藏着我们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回忆。
记得第一次来还是大一冬天。那时候刚结束晚自习,跟着室友懵懵懂懂推开“清茶浅语”的木门,暖黄灯光下坐着叁叁两两的女生。有人对着笔记本电脑赶论文,有人在轻声讨论社团活动,还有个学姐捧着《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得入神。我们选了靠窗的位置,点了一壶桂花乌龙。茶具是粗糙的陶土材质,热水冲下去时,桂花香猛地腾起来,那个瞬间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偷得浮生半日闲”。
后来这里成了我们的据点。春天会点茉莉花茶,看花瓣在玻璃壶里打转;夏天必喝冰萃龙井,消解燥热的同时还能提神准备期末考试;秋天最爱凤凰单丛,配着店家自制的栗子蛋糕;到了冬天,一壶醇厚的普洱能让手脚都暖和起来。这些校园后巷茶饮小叙的时光,现在想想,竟比很多课堂记忆还要清晰。
大叁那年失恋,也是在茶馆里被室友们治愈的。那天下午本来晴朗,突然下起太阳雨。她们什么也没问,只是续了一壶又一壶的玫瑰红茶。直到我把满腹委屈说完,阿琳才慢悠悠开口:“你看窗外那道彩虹,像不像茶汤里若隐若现的光?”这句话让我突然释怀——原来痛苦和美好可以同时存在,就像茶水的苦涩与回甘。
最热闹的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这里告别,哭过笑过,在留言本上写满寄语。老板娘都认识我们了,偶尔会多送一碟瓜子,或者帮我们拍合照。有次聊到凌晨,她破例泡了私藏的老白茶,说这是给我们的毕业礼物。那茶汤澄澈如琥珀,滋味醇厚得让人想起这四年光阴。
上个月回学校办事,特意又去了后街。装修还是老样子,只是茶单上新添了冷泡茶和果茶。点单时脱口而出“老规矩”,新来的店员茫然地看着我,才想起已经没人记得我习惯叁分糖。独自坐在熟悉的角落,突然听见隔壁桌几个女生在讨论要不要参加辩论赛,恍惚间像是看到了从前的我们。
现在办公室也有茶包,但总泡不出那个味道。也许重要的不是茶叶品质,而是当时那份心境。在六盘水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日子,我们喝的是茶,品味的却是青春特有的浓度——那种介于懵懂与成熟之间,既焦虑又憧憬的微妙状态。
临走时买了包桂花乌龙。结账时发现老板娘还记得我,她说很多毕业生的喜糖都会寄到这里。这让我想起茶馆墙上新贴的便签纸,上面写着:“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像这杯茶,历经冲泡仍有余香。”走出巷口回头望去,夕阳正好落在“清茶浅语”的招牌上,像给往事镀了层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