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同城喝茶上课,白山同城茶艺学习交流
最近总听到身边朋友提起“白山同城喝茶上课”这事儿,刚开始我还纳闷呢,喝茶就喝茶呗,怎么还扯上上课了?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一次,才发现这跟我原先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那是个周六下午,我按照导航找到藏在老城区巷子里的一家茶馆。推开木门,竹帘半卷,茶香混着若有若无的古琴声飘过来,瞬间就把街上的喧嚣隔在了外面。穿棉麻裙子的茶艺师小月正在布茶席,青瓷茶具在她手里轻拿轻放,那专注的神态让人不自觉就放轻了脚步。
原来茶可以这样喝
小月看见我们几个站在门口张望,笑着招手让我们入座。“很多人第一次来都以为就是普通的喝茶聊天,”她边温杯边说,“其实咱们这个白山同城茶艺学习交流,重点是后半句——学习交流。”她说话时眼睛弯弯的,手法却稳当得很,热水冲进盖碗,茶叶舒展开的瞬间,香气“呼”地一下就窜出来了。
坐在我旁边的是个叁十岁左右的程序员大哥,他说来这儿是因为整天对着代码,想找个能让人静下来的地方。斜对面那位阿姨退休了,笑着说儿子嫌她落伍,她偏要来学点新花样。我们这群人,年纪不同,工作不同,却因为想好好喝杯茶坐在了一起,这事儿想想还挺奇妙的。
小月教我们品第一泡茶时,特意让我们先别急着喝。“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个香气,”她轻声说,“是不是有点像雨后竹林的味道?”我照做了,还真闻出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平时牛饮的时候哪会在意这些啊。
那天我们尝了叁款茶,从清香型的铁观音到醇厚的熟普,小月每泡一种都会讲它的来历和特点。但她从不搬那些高深的理论,说的都是大白话。讲到怎么辨别茶叶好坏时,她抓了把茶叶在掌心:“看,好茶叶是活的,你仔细看,它好像在呼吸。”我们几个凑过去看,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那蜷曲的茶叶真像是有了生命。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个白山同城喝茶上课特别随意,没人要求你必须记住什么。你可以随时提问,甚至可以上手试试。程序员大哥第一次拿盖碗时手抖得厉害,小月就在旁边乐:“别紧张,它又不会咬人。”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
喝到后来,我们都不怎么说话了,就听着水沸的声音,看着茶汤从公道杯里倒入各自的品茗杯。那种安静特别舒服,不是尴尬的冷场,而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阿姨小声嘀咕:“这比在广场上跟着音乐蹦跶惬意多了。”又把我们逗笑了。
临走时,小月送我们到门口,说下周还是这个时间,有兴趣可以再来。程序员大哥已经掏出手机查哪种盖碗适合新手了,阿姨则惦记着要买点今天喝的牡丹王回去给老伴尝尝。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嘴里还留着茶的甘甜,心里莫名地踏实。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渐渐明白为什么“白山同城茶艺学习交流”能吸引这么多人。它不像传统的课堂,更像是个驿站,让匆忙赶路的人有机会停下来,在一杯茶的时间里找回自己的节奏。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能有个地方让你安心地发呆、专注地做件小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有时候工作累了,我会自己泡杯茶,学着那天小月教的方法,先闻香再观色最后小口品尝。说来也怪,就这简单的几个动作,真的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茶还是那个茶,但喝茶的人心境不同了,味道似乎也跟着变了。
前两天又碰上那个程序员大哥,他说现在周末都不加班了,留着时间去喝茶。“我老婆说我变了,”他笑得有点得意,“说我现在没那么急躁了。”我想,这大概就是茶的魅力吧,它不说教,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你来发现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