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火车站后的小巷子,车站后巷的日常景象
七台河火车站后的小巷子
每次从七台河火车站出来,我总忍不住往站台后面瞅。那儿藏着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跟气派的新站房比起来,像被时光忘在那儿了。今天拎着行李路过,脚底下不自觉就拐了进去。
巷口修鞋的老张正给皮鞋钉掌,锤子敲得叮当响。我凑过去看,他头也不抬:"叁年没见你这双鞋了,鞋跟都磨斜了。"这句家常话突然戳中心窝——原来这条小巷记得每个过客的痕迹。
再往里走,空气变得不一样了。火车站广播声渐渐模糊,煎饼摊的葱香味飘过来,混着老式剃头店飘来的皂角味。穿围裙的大姐在晾衣服,竹竿伸到对面窗台,花衬衫在风里扑啦啦地响。这些细碎的动静,编织成车站后巷独特的呼吸。
五金店王老板在店门口下象棋,看见我便招招手:"来一局?你上次落在这的伞修好了。"他转身从堆满零件的货架上取出那把折迭伞,动作熟练得像变魔术。这条巷子里的人,似乎能把所有破损的东西恢复原样,包括旅人疲惫的心情。
傍晚时分,巷子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放学的小孩举着糖葫芦追逐,下班的人顺道带份卤菜,刚下火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箱找实惠的旅馆。夕阳把晾衣绳的影子拉得老长,像给石板路画上五线谱。
我在巷尾的旧书店停了下来。老板正给一捆旧书系麻绳,说是明天要寄去外地。"这些书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他推推眼镜,"又在咱们七台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歇歇脚,等着去下一个地方。"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这条巷子不光是通道,更像是无数故事的驿站。
天渐渐暗了,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从火车站涌来的人流,穿过这条巷子就散进了千家万户的灯火里。而明早天一亮,又会有人拖着行李箱经过这里,带着巷口买的茶叶蛋和热乎包子,匆匆赶往车站。
走出巷口时回头望,巷子深处飘起几缕炊烟。或许过些年这些老巷子会消失,但此刻它依然活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安抚着每一个途经七台河火车站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