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喀什火车站的小巷
出了喀什火车站,迎面就是宽阔的广场和笔直的马路。可你要是顺着当地人的脚步往右一拐,嘿,一条热闹得几乎要满出来的巷子就突然摊开在眼前。这和车站那股子秩序井然的味道完全两样,像是有人把喀什的老灵魂,悄悄地藏在了这座现代建筑的对门。
刚踏进去,鼻子就先被劫持了。炭火上滋滋冒油的羊肉串,甩着孜然和辣椒面的香气,直往你肺里钻;旁边摞得比人还高的馕坑里,新鲜出炉的烤包子正鼓着焦黄的肚皮,那股带着麦香的热气,能让你瞬间忘记火车上的泡面是什么味儿。巷子窄,两边的摊贩几乎要贴到一块儿,维吾尔族大叔的吆喝声、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还有小孩子追跑的笑闹声,全都搅和在一起,吵是吵了点,但这份热闹,一点也不让人心烦,反而觉得,嗯,是活生生的日子。
我停在一个卖土陶的摊子前。店主是个老爷子,也不招呼,就坐在小马扎上,用一把小刀专注地给一个半干的陶杯刻花纹。那花纹弯弯绕绕的,像是藤蔓,又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我拿起一个已经烧制好的陶碗,碗壁厚实,带着陶土本身的粗糙质感,和内壁上那抹手绘的、有点笨拙的蓝彩,配在一起特别踏实。这和在商场里买的那些光滑得像假的一样的瓷器,感觉完全不同。
再往里走,景象又变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更密集了,原来是到了手工作坊区。铜匠在一锤一锤地敲打着一把铜壶,那壶在他手里慢慢地变了形状,泛着沉稳的光。绣娘坐在门口,手指翻飞,彩色的丝线就在帽子上变出了绚烂的花朵。他们好像不怎么在意我们这些东张西望的游客,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拉长了,也变得具体了,就凝固在这些手作的器物里。
我忽然想,这条喀什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它真正的魅力在哪儿呢?恐怕不单单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那种气息,一种没有被过度打扰的生活本身的气息。它就在这座代表着现代交通枢纽的火车站对面,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你从代表着“抵达”与“出发”的车站出来,走上几步,就能撞进一个“停留”与“沉淀”的世界里。
巷子的地面是有些年头的旧砖,坑坑洼洼的,积着前两日下雨留下的浅浅水洼,倒映着两旁店铺彩色的门帘。阳光透过高高低低的棚顶斜射下来,在墙上和地上切割出明明暗暗的光斑。一个梳着好多条小辫子的维吾尔族小姑娘,抱着一个几乎跟她一样高的大馕,从我身边咯咯笑着跑过去,带起一阵微风。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的白炽灯和店铺里的暖光逐一亮起,给一切都罩上了一层温柔的滤镜。食物的香气更加浓郁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坐在街边,一碗茶,几串烤肉,说说笑笑。我找了个卖酸奶粽子的小摊坐下,凉丝丝的酸奶混着甜糯的米粒,滑进喉咙,带走了一天的疲惫。回头望望,火车站大楼的轮廓在暮色里依然清晰,但我此刻坐着的这个小世界,却仿佛与之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自顾自地温暖和喧闹着。
这条邻近喀什火车站的小巷,它不是什么需要买票进入的景点,它就是一扇敞开的窗。你从这里探个头进去,就能窥见喀什最平常,也最动人的市井模样。它告诉你,这座城市的速度,不止有火车的飞驰,还有手艺人一下一下的敲打,和茶水在壶里慢慢煮沸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