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衢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
衢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一场特别的青春聚会
上个周末,我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不是什么明星八卦,也不是新的网红打卡地,而是一个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活动——“衢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了一下,这具体是要干嘛呢?但好奇心还是被勾了起来,一百来个学生,凑在一起叁个小时,总不能是大眼瞪小眼吧?
抱着看个究竟的心态,我跟着一位学弟去了现场。地点就在衢州水亭门附近的一个文化街区里,闹中取静,氛围很好。我到的时候,院子里已经聚了不少人,粗略一看,还真差不多有一百号人,大多是年轻的面孔,叁五成群地聊着,脸上都带着点期待和兴奋。组织者是个大叁的学长,他拿着个简易的扩音器,简单介绍了一下,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场自发组织的“城市探索与交流趴”。
活动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来自衢州附近不同学校、互不相识的学生们随机分组,在接下来的叁小时里,共同完成一些有趣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可不是简单的答题或者游戏,而是需要动手动脑,甚至要和街上的店主、路人打交道的。比如,有一组抽到的任务是“用不超过二十元的成本,凑齐叁样最能代表衢州特色的小吃”,这可太考验对本地生活的了解和沟通能力了。
我跟着其中一组队伍出发了。他们一开始还有点拘谨,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的。但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开始商量、分工。一个女生负责用手机查地图和推荐,两个男生负责“砍价”,还有一个负责拍照记录。为了找到那份特色小吃,他们走进了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烤饼店,不仅买到了烤饼,还跟老板娘聊起了这家店的历史。老板娘也很健谈,说自家孩子也在外地上大学,看到这些学生格外亲切,多送了他们两个刚出炉的。
这叁个小时里,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忙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学生们穿梭在古城的街巷中,不是为了匆匆赶路,而是带着一种发现的目光。他们可能会因为找到一个任务线索而欢呼,也可能因为一次失败的沟通而一起总结经验。那个“衢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的现场,没有严肃的会议,也没有枯燥的讲座,有的只是在实际行动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交流和协作。
时间过得飞快,叁小时转眼就到了。各组陆陆续续回到集合点,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有的组成功完成了所有任务,收获满满;有的组虽然任务完成度不高,但过程里发生的趣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注意到,刚开始那些陌生的面孔,此刻已经变得熟悉,彼此之间加着微信,讨论着刚才发生的趣事。那个提出“衢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想法的学长看着这场面,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你说它是个大型活动吧,好像也没那么正式;你说它是个普通聚会吧,又有明确的框架和目标。但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是这种松散中的有序,是它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纯粹依靠兴趣和行动力来连接的平台。在这个“衢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里,大家放下手机,走出校园,用叁个小时的时间,真正地去接触身边的人和脚下的这座城市,这份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真实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