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附近300块钱的爱情,附近300元的情感故事
普洱附近300块钱的爱情
那会儿我刚到普洱不久,满脑子都是茶山云雾和少数民族的风情。可现实是,我得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就在我为了租房东奔西跑的时候,在老街的尽头,偶然听说了老杨的故事。
老杨的修鞋铺子就开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门脸不大,工具摆得满满当当。我第一次去他那儿补鞋跟,他戴着老花镜,头也不抬,手法熟练得像在雕花。我问他多少钱,他伸出叁根手指头:“叁十。”我愣了一下,这价格,实在得让人有点不适应。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才慢慢跟他熟络起来。熟了以后,他才愿意断断续续讲起自己的事。他说,他这辈子,有过一段“叁百块钱的爱情”。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带着一种被岁月打磨过的平静,却把我听愣了。
那是九十年代末,老杨还不是老杨,只是个从外地来的穷小子,在这条街上帮人打零工。他认识了隔壁卖米线的阿云。阿云是个沉默寡言的傣家姑娘,眼睛亮亮的。两个年轻人,彼此有意,但谁也不好意思说破。那时候,老杨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刨去吃饭租房,手里紧巴巴的。
转折发生在那年冬天。阿云的娘家捎来口信,说她母亲病了,急需用钱。不多,就叁百块,但在当时,对阿云来说是一笔巨款。她急得直掉眼泪,找遍了亲戚也没凑够。老杨知道了,一句话也没多说,扭头就走。
他去了哪里呢?他跑到码头上,连着扛了叁天叁夜的水泥包。那活儿又累又脏,工钱现结。叁天后,他揣着那沓皱巴巴、还带着汗水和灰尘的叁百块钱,直接塞到了阿云手里。阿云看着他那双磨破了皮的手,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就是那叁百块钱,”老杨停下手中的活儿,望着门外,“把我们俩栓在了一块儿。没说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就觉得,这男人,能靠得住。”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也没有像样的婚礼。这叁百块钱,就成了他们之间最重的承诺。阿云后来嫁给了老杨,两人一起开了这个修鞋铺,风风雨雨,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老杨说,现在日子好了,但总觉得,那叁百块钱换来的东西,比后来赚的任何一笔钱都金贵。
我坐在那小马扎上,听着风扇吱呀呀地转,心里头感慨万千。现在的人谈恋爱,动不动就是鲜花、礼物、高档餐厅,好像不用钱堆砌,就显不出诚意。可老杨这叁百块钱,扛过水泥,浸过汗水,解决过爱人的燃眉之急。它轻飘飘的,却又沉甸甸的。
这哪里是叁百块钱啊,这分明是一个男人能掏出的全部身家性命,是他没说出口却最实在的担当。这份300元的情感故事,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来得有分量。
我后来再也没问过老杨,阿云阿姨现在在哪儿。因为我每次去,都能看到铺子后面,有个安静的身影在忙着家务。老杨修鞋,她就在旁边守着。偶尔目光对上,没什么多余的交流,却让人感觉,这小小的铺子里,装着一整个安稳的世界。
普洱这个地方,有昂贵的古树茶,也有迷人的风景。但对我来说,最难忘的,却是老街角落里,这段对于300块钱的爱情。它朴素得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却有着钻石般坚硬的内核。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这样用时间和生命去慢慢兑现的承诺,显得那么稀有,又那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