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火车站小巷子,张家界车站附近小胡同
张家界车站旁的那条小胡同
每次朋友问起张家界旅行攻略,我总会多提一嘴车站旁边那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说真的,第一次拖着行李箱路过时,我压根没打算往里走——灰扑扑的墙皮,窄得只容两人擦肩的宽度,怎么看都像条普通的居民巷道。
改变我想法的是那天傍晚。刚出站就撞上暴雨,我慌不择路地钻进巷口躲雨,却意外撞见屋檐下支着的糖油粑粑摊子。铁锅里飘出的甜香混着雨水的青草气,穿校服的学生蹲在门槛上吃米粉,自行车铃铛在巷子里叮当作响。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瞬间洗掉了旅途的疲惫。
后来我养成习惯,每次到张家界都要去巷子里转转。卖葛根粉的大婶认得我了,总会多抓把花生碎;理发店老师傅的推子声像踩着节拍,窗台上永远晾着染发剂调色碗。最妙的是清晨,当游客还没涌向天门山,这里已经飘起早餐摊的炊烟,豆腐脑的咸香和米酒的醇厚在晨光里打架。
有回遇到个写生的美院学生,他指着斑驳的砖墙跟我说,这巷子的肌理比景区更有味道。青苔在墙根拼出地图,晾衣绳挂着的衬衫在风里跳舞,二楼木窗推开时吱呀呀的声音,像是巷子在打哈欠。我们坐在石阶上聊了半下午,他说要把火车站在小巷子尽头的剪影画进毕业创作——站台的现代玻璃幕墙,与老巷子的飞檐在马头墙处相遇。
巷尾有家开了叁十年的土家织锦作坊,老婆婆的织布机咿咿呀呀响着。她教我认经线纬线,说凤凰图案的蓝色是从板蓝根里熬出来的。现在回想,那些挂在竹竿上的绚丽织锦,在巷子风口轻轻摇摆的样子,竟比博物馆的展品更动人。
去年再去时发现巷口装了新路灯,但庆幸的是,修鞋摊还摆在老槐树下,只是旁边多了共享单车。卖腌菜的婆婆改用微信收款了,却依然坚持用荷叶包酸萝卜。我在想,或许这就是张家界火车站小巷子最珍贵的地方——它像棵老树,年年发新芽,但根系始终扎在土壤深处。
黄昏时站在巷口回望,车站广播声隐约传来,而巷子里飘出腊肉炒蒜苗的香气。两个世界在此握手言和,旅人在这里看见风景之外的,带着烟火气的张家界。